孩子变成“手机控",怎样帮孩子戒掉手机瘾?

马振江医生 发布于2022-01-21 15:24 阅读量161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4mFf3xQyuDzsKQu3BiBgnQ

孩子玩手机这个问题,近年来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早的就接触到了各样的电子产品,想想我们小时候,哪有什么手机,平板,游戏机…




根据一项生活大调查显示,24000多名学生中,每天用电子产品在1~2小时的占了63%,25%的孩子每天使用2~4小时,还有9%的孩子竟然在4小时以上。


过度使用手机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1、智能手机影响儿童健康


智能手机伤害孩子视力,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见为实的。


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2、手机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有专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3、手机损伤脑神经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4、手机耽误孩子学习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鼓噪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整天沉迷于手机世界里,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滑。


找到“上瘾”原因 对症下药


孩子沉迷手机,获得认同假象,却离现实中的亲子交流越来越远。家长如果想改善这种状况,首先要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到底是什么。



原因一、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陪伴这种陪伴并不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是家长如何满足孩子心灵需求。


现今独生子女居多,因为缺少儿伴,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个人玩,如果家长忽视了陪伴孩子玩乐、分享快乐与烦恼,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灵上产生孤独感。


从他们口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好无聊,”“没人陪我玩”。于是他们需要通过借助其他事物来获得心灵补偿。零食、电视、网络便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者。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应该毫不吝啬地关爱自己的孩子,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交心,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的所需所求。


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亲子沟通不求时长,但求方式方法和效果。


原因二、家长为了省心,主动让孩子玩手机有的家长在忙手上的活儿,没空搭理孩子,就把手机塞给孩子,让他自己玩,家长自己就可以安心做自己要做的事。


这样的做法不但助长了孩子玩手机成瘾,还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因为要忙所以才给我手机玩,那下次他们再忙我就有理由要手机玩了。这样的做法不是爱,而是害,要不得。


家长如果要做事,没有时间陪孩子,在孩子央求陪伴的时候,就应该和他说明情况,并告诉他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者来做小帮手。从而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体贴他人。这也是一种相互陪伴的需求。


原因三、孩子提出要手机时,家长没有正确回应。


给还是不给,决定权完全在于家长,如果考虑周全就应该坚决行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让孩子使用手机,什么样的情况下坚决不能给,这一点必须慎重。


假如为了激励孩子按时做完作业或者完成大人交给的任务而给孩子玩手机,也应该事先商议决定,避免孩子为了达到玩手机的任务而行动。


如果允许孩子玩手机,就应该强调做作业是必须的,玩游戏也是一种放松,但绝不是因为你做了作业才有手机玩,这不是奖励。


原因四、孩子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玩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个成年人都很难自控,何况一个孩子,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家长喊停止,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很多时候你越催促他就越着急,一着急就玩不好,或者越着急就越想多玩一秒钟。


所以停止你的催促,用亲子约定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控制时间,增强时间观念。


比如家长可以这样问:你决定玩多长时间,10分钟还是15分钟,一般孩子都会选择15分钟,那么你可以补充一句:“如果你能在计划的时间内结束游戏,我决定多加你一分钟,你觉得如何?”最后不忘加一句“妈妈相信你能做到。”


当孩子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内离开手机,那么家长就一定要兑现承诺,如果他没有做到,也不必凶神恶煞,直接说:“时间到,手机放回去”。


如果孩子央求说再玩一会儿,你也应该坚决,并明确能够守约才可以获得加一分钟。在这里,建议家长教会孩子看时间,比如在手机上看,在闹钟上看,学习用时间约束法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原因五、缺乏有秩序的作息安排


孩子在放学后到上床睡觉这段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加上家庭成员各做各的事,很容易产生某个时间段无事可做,此时孩子便会容易想到看电视、吃零食或者玩游戏。


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家庭成员来个作息表。每个环节动静交替,紧凑进行,学习玩乐休息都不误。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作息表不只是针对孩子本人的,而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严格按照要求去做的,在相互提醒、督促、评价之后,增强每个人的时间观念,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这样一来孩子也不会总想着玩手机。


原因六、父母在家频繁使用手机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做什么他就学什么,这就是身传言教。如果你经常在家里打电话、发短信、玩微信、或者打游戏、看电影,那么多半孩子也会对手机产生兴趣并希望从手机中获得满足。


因此,规劝低头一族的家长朋友,一定记得不要在孩子面前拼命的玩弄手机。


如果可能的话请放下手机,多看看书,和爱人谈谈心,和孩子下下棋聊聊天,或是一家人出门散散步,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促进家庭幸福。


建议:


成绩好的孩子能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而成绩差的孩子往往只能从手机游戏中找到“归属感”。


因此,给孩子找到更好的归属感,替代手机,是家长应该做的。


第一是家庭,家长应该以陪伴和鼓励为主,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与热情。


第二是兴趣爱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从其他事情上得到乐趣,收获成就感,孩子才不会再依赖手机。


最后想对家长说的是:


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家长才是陪伴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人。


电子产品从来不是孩子的电子保姆,家长的耐心陪伴与正向引导,才能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用爱,用热情,用正能量鼓励孩子成长,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做到,且做好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