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对那些赌博成性的人,无不认为是种“恶习”,嗤之以鼻。殊不知,嗜赌者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尤其是那些因赌博弄得债台高筑、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甚至闹出人命也仍不悔改的赌徒,就是患上了“病理性赌博症”。
戒赌俗话说,上贼船易,下贼船难。有了赌瘾的人,尽管一输再输,如不去赌场,就会食不知味,卧不安寝,坐立不安,心慌难受,但只要坐在赌桌旁,他的心情马上就舒畅了。那么,赌瘾到底是不是病。
病态性赌博就是俗语所谓的“赌博上瘾”。是赌徒们对自己的赌博行为已经失去控制。
病态性赌博是一种渐进式的行为失调,与其它瘾僻一样,一旦染上,就会渐渐失去自制能力戒赌。
这一种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赢钱阶段——中国人说的“输钱皆因赢钱起”,就正好反映了这个阶段的重点。有病态性赌博倾向的人,开始时跟大部分人一样,赌博只是为娱乐或是出于好奇的心理。
不过,普通人赢了钱,就只会当是自己好运,高兴一时,就会收手;但对有病态性赌博倾向的人来说,这种满足感会异常强烈,一有机会,就想再捕捉那刹那间的刺激。久而久之,这种强烈的渴望反而会成为理智思考的障碍。
赌博的刺激,以小博大的心理及别人的赞美,都会令他们不自觉地增加赌博的行为,他们也会认为自己赌术高明,幻想自己能够一朝发达。无形中,他们赌博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注码亦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可以维持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便踏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追逐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放不下”。越想越觉得不值,赢了就加大注码,希望把以前输掉的钱赢回来;输了就更加觉得不忿,认为“有赌有输”,只要有赌本,就终有一天会扭转乾坤。
这种追逐思想渐渐占据了他们的生活。越是要追,就越不理智。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偿还债项,都要不断向人借钱;欠债愈多,想在赌局上赢回所失的意念就愈强。
为了隐瞒事实,更要编织许多谎言,期望能够在短时间内扳回,不计后果;一旦谎言被揭穿,情况便更加恶化,由于赌债缠身,亲人及朋友亦无能力一次又一次地替其还债,已对他失去信心。
这时,心情自然烦躁,家庭关系及工作表现都大受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人还未能醒觉,以为只要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甚至不惜用非法的手段去获得金钱。
第三阶段:危机阶段——在这个阶段,债主临门,家庭面临破裂,有些更会因违法而受检控。在绝望当中,有些人还会以最后的精力及金钱,孤注一掷。结果走投无路,情绪变得极度抑郁,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研究表明,一个人一旦在脑中建立了“紧张—下注—赢钱—愉快”这样的模式后,脑内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它会让赌博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对赌博产生依赖,欲罢而不能,使人患上“病理性赌博症”,最终导致悲剧的产生。
但赌徒本人压根儿没有意识到是心理上的原因在作怪,连家属及周围的人也认为嗜赌者无药可救。难道说染上赌瘾者真的没法戒除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赌博障碍同所有的成瘾性疾病一样,属于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也应遵循慢病治疗原则,“慢病慢治”,患者个人、家庭支持系统、及专业人员等多方面联合方能帮助患者更好解决赌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