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女性患者朋友,50岁左右,到神经内科头痛头晕门诊就诊,说头痛头晕9年左右,每次都是太阳穴附近胀痛或昏昏沉沉感,持续时间数秒钟-半小时,头痛严重时伴有双下肢无力,不敢行走,行走可明显加重头痛头晕,平卧休息后可以减轻,一头痛就会烦躁不安,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有时候有心死的感觉,无伴有恶心呕吐,每年发作3-5次。以前到处看医生,多次完善头颅CT和头颅磁共振,都没有问题,诊断“血管性头痛,脑供血不足”等,服用布洛芬、天麻等药物对症治疗,睡眠后可以缓解。这2年头痛头晕较轻,就没有再看医生。近3天再发头痛头晕,较前有加重,主要是昏昏沉沉感,不想吃饭,行走减慢,影响生活,听说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开设“头痛头晕门诊”了,就过来看看头痛头晕是什么原因,顺便复查一下头颅CT或者磁共振,看看有没有问题。
看患者面色有点苍白,精神疲倦,头痛头晕明显,赶紧体查也没发现神经内科阳性定位体征,脑膜刺激征也是阴性,就准备给患者开布洛芬、氟桂利嗪等药物对症治疗,但总觉得患者症状有点重,就反复追问患者有没有其他疾病,患者儿子突然说了一句话,2年前曾在当地三甲医院求诊,做头颅CTA说有一个比较小的动脉瘤、脑梗死,有服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药物一段时间,现已停了,还让定期复查,这2年头痛头晕较轻,没有在意,就没有复查。
立刻安排患者复查头颅CTA,并嘱患者一做完就马上回来诊室,我先看看头颅CTA结果再说。
不到2分钟,CT室报危急值:“动脉瘤破了,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约为85%),SAH是神经内、外科急危重症,死亡率极高,住院病死率为20-30%!
赶快联系神经外科,马上送去介入室,DSA介入手术了。1星期后去随访患者,患者已经意识转清,逐渐康复中,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无症状性UIA常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如因头痛头晕、脑血管病等疾病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UIA存在破裂风险,1年平均破裂风险为1.4%,5年平均破裂风险为3.4%,7年破裂率为7.3%;如果复查动脉瘤有增大,动脉瘤破裂率明显飙升,年破裂率约6.3%,增大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是稳定动脉瘤的12倍。症状性UIA的破裂风险是无症状性动脉瘤的4.4倍。
UIA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眼部疼痛、眼睑下垂、视力障碍、复视、肢体麻木无力、癫痫等症状。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以及小脑上动脉起始段动脉瘤靠近动眼神经,压迫动眼神经时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小脑后下动脉瘤若压迫后组颅神经可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可引起占位效应,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基底动脉瘤可能引起眩晕和脑干症状。
头颅磁共振MRA、CTA和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检查手段,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在UIA破裂危险因素与高血压、吸烟、既往出血、动脉瘤家族史等密切相关,伴有以上危险因素时,应更积极处理动脉瘤。
对于经评估破裂风险较低的UIA患者,可采取定期影像学随访的方式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在随访期间发生明显增大,提示动脉瘤破裂风险升高,应采取显微外科或血管内介入手段进行临床干预。
在UIA确诊后半年、1年、2年和后面每3年时分别进行影像学随访,建议首选MRA进行随访,CTA或DSA可作为备选,对于随访期间发现动脉瘤增大、形态变化(子囊、分叶等),有焦虑或抑郁症状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应接受显微外科或介入治疗。为避免动脉瘤增大和破裂,患者在随访期间需要控制血压,调整紧张情绪,避免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是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是深圳市脑卒中定点救治单位。学科现开设有神经内科门诊、脑卒中筛查门诊、头痛头晕专病门诊、癫痫与睡眠障碍专病门诊,门诊量约4.0万人次/年,住院院量3000人次/年,是深圳西部最大的神经内科专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