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前纪要
桥脑弥漫内生性胶质瘤(DIPG)是一类残酷的疾病,好发5-10岁的儿童,中位生存期只有12个月。但真正认识到其残酷性,是一个月以前的门诊。一个5、6岁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他们有一个患者互助群,几乎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去世,有的时候一天有两三个孩子走了。这些家长对这一个病目前治疗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完全不亚于从事胶质瘤的医生。所幸的是,近一年多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启动了多项针对DIPG的临床研究,ONC201这一带来希望的药物临床试验也有望进入国内。这些事件,是促使我们聚焦脑干胶质瘤的出发点。
而成人的DIPG/DPG,生存期比儿童长3、4倍。本次讨论的病例二,成人DIPG,辗转国内多家医院,两年没有得到诊治,不仅是手术的风险性,可能更多是对疾病预后不佳的无助,让神经外科医生做出保守的决定。然而真正获取病理之后,分子检测的结果其实比预想的好,患者的治疗也可以从常见药物获益。
脑干胶质瘤,上帝不小心将这些患者生命之门关闭,但他一定希望通过医生之手,为这些患者打开生命之窗。
病例MDT/MTB诊疗结论前后对照
01
病例一 儿童桥脑弥漫中线胶质瘤
02
病例二 成人桥脑弥漫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03
病例三 青少年左侧丘脑-中脑弥漫中线胶质瘤
04
病例四 老年脑干病变:胶质瘤?
开场致辞
黄国栋 教授
在“父亲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本次会议邀请到北京天坛医 院神经外科6病区主任季楠教授及其团队、南方医院神经外科黄广龙教授团队以及深圳二院的MDT团队,共同参加今晚的脑干疑难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会议。非常感谢各位专家、教授对深圳二院神经外科的大力支持,以及对疑难胶质瘤患者的诊治所付出的努力。
李维平 教授
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中参加此次会议,此次会议是讨论4例疑难脑干胶质瘤多学科诊治。本次会议为不仅是MDT,也是首次MTB。请季楠教授为大家介绍MTB。
季 楠 教授
MDT是肿瘤学治疗的一个崭新模式,它对规范肿瘤治疗、普及新型诊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治疗及预后,都起了重要作用。现在国内已经由非常多的MDT团队,但是随着肿瘤学进入精准治疗的时代,很多先进的经验和理念令人目不暇接。本次会议我们会提到原代细胞的培养及生物信息学筛药等等。因此需要分子生物学领域、药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MTB(moleculor tumor board)是肿瘤分子诊断和治疗委员会,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已经开展了MTB。经过分子生物学领域、病理学、药理学等领域的专家的参与,并且有相应学科的专家开设门诊,这样患者可得到一个最佳的个体化治疗。希望借北京天坛医院-深圳脑科中心胶质瘤诊疗平台,把此工作在国内开展起来,建议一个真正意义上的MTB团队。医生把精准医学的需求发给基础研究团队,基础研究团队把基础研究的成果第一时间在难治性胶质瘤治疗过程中进行转化,谢谢大家!
陈凡帆 教授
谢谢季楠教授的介绍!我们在之前的MDT中,也确实意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当时我们也把中心实验室李宗阳教授所做的原代培养的结果引入进来,这是我们开展MTB的雏形和前期准备。各个参会的专家就不在一一介绍,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病例讨论环节。首先由沙小松医生汇报第一个病例,并请影像、病理、放疗专家分析相应诊治。
想了解更多资讯,可扫码关注公众号
陈凡帆-抖音号232468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