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叉神经痛,“天下第一痛”。典型表现为面部的发作性,短暂性,剧烈疼痛,疼痛可以由洗脸,吹风,饮水,进食,刷牙,说话等动作诱发,导致患者不能吃饭喝水,不敢说话刷牙,十分痛苦。
面抽,医学上叫面肌痉挛,是面神经引起的面部肌肉抽搐,患者一侧眼睑和口角抽动,“挤眉弄眼”“龇牙咧嘴”导致不敢面对旁人,无法参与社会活动。
这两个疾病,既相同又不同,不同点在于一个是三叉神经受到影响,一个是面神经受到影响。相同点是,究其原因,常常是神经根部受到血管压迫的引起。
下面左图中可以看到红色血管紧紧相邻黄色的 三叉神经,并且还卡压住三叉神经的根部,这是典型的压迫表现。这种患者的手术效果也越好。
下面右图则是手术的目的,在血管和神经中垫上TEFLON棉,术后患者疼痛就消失了。
治疗这种疾病的最主要办法,就是血管的减压术,microvacular decompression,从英文翻译过来显微血管减压术,或者微血管减压术。
虽然是一字之差,看似都符合英文的翻译,却有不同含义。过往多称微血管减压术,即使现在仍然有不少这样的提法,强调的是小血管,微血管的减压术。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提法逐渐多起来,强调的是显微手术条件下的血管减压术。即使最近的一些指南(下图是近年国内的专家共识和指南,左边是显微血管减压术,右边的共识则提到的是微血管减压术),也都名称不一,到底哪种名称更合适?
这里以三叉神经痛为例,给大家看几个近期深圳二院神经外科几个手术病例,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例,压迫三叉神经的是比较小的血管,操作不太复杂,稍作分离,垫入棉条(特制的TEFLON棉),基本手术操作就完成了。术后疼痛消失,面部无麻木感,似乎称为微血管减压术没有问题。
第二例,压迫的是椎动脉,两边的椎动脉汇集成基底动脉,供应大脑三分之一的血流,这条血管,可就不是微血管,小血管了。需要充分游离,垫开血管,术后疼痛消失,面部无麻木。
第三例,压迫的是基底动脉,更加粗大,血管分离和操作十分复杂,医生要详尽办法充分松解血管周围粘连,增加血管活动度,还的想办法把血管牢固的固定。术后疼痛消失,面部无麻木。
综上而言,可见三叉神经痛的血管压迫因素中,不仅仅是细小的血管,也有粗大的主干,如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所以,称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