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女性朋友是家人健康的瞭望塔,
她们在调理一段时间后,
通常会把家里老人、丈夫、小孩也带过来看看。
有一天,
一位女士来到了治未病科,
治疗一段时间感觉挺好,
于是把儿子也带了过来。
小朋友上小学,
本是活蹦乱跳的年纪,
走进来闷闷坐在凳子上,
一脸不开心。
妈妈开始说明儿子的情况:
“不爱吃饭,
脾气大,
大便不规律,
时常说肚子不舒服……”
哈,
这位母亲可谓很细心了,
可以发现儿子身上各种“毛病”。
我说,
“他已经这么大了,
让他自己讲。”
还没等儿子开口,
这位妈妈嘱咐儿子,
“快,你自己跟医生讲!”
我问:“你有什么不舒服啊?”
小朋友欲言又止。
“肚子经常不舒服吗?”
小朋友默默点头。
“你喜欢吃煎炸的东西吗?”
小朋友眼睛里刚闪过一丝神彩,
妈妈抢答:
“就是爱吃煎炸!
老是吃这些个没营养的东西,
不爱吃饭!”
接下来的几分钟里,
这位爱子心切的母亲一度打断了我跟她儿子的对话。
观察这位小朋友:
面色发青,
双眼间青筋隐隐,
默默不语,
手冷,
嘴角向下,
眉头略皱
面露委屈与一丝不满。
我想我知道问题在哪里了。
在于情绪的郁积缺少出口,
郁积久了形成的症状和行为。
我对家长讲,
其实你家小孩的问题跟你关系非常大,
他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你的问题。
你关心他,
同时又对他太严格了。
要多听听他的想法,
别老是压制他。
你看他现在最该活泼的年纪,
却总是闷闷不乐。
这厢,说着他娘,
那厢,小朋友的眼泪就再也忍不住了。
小朋友的眼泪簌簌地流,
不住望着他娘,
一副“说出了我的心声”的表情。
我对小朋友讲,
你有什么话都可以跟你妈妈讲,
实在不好说出口,
也可以写出来给妈妈看。
如果妈妈还凶你,
下次来的时候就跟陈医生告状,
我给你妈妈开苦的药。
小朋友破涕为笑。
他妈妈说:
“我也非常辛苦的,
要照顾他吃,
照顾他生活,
还要做工,
每天回来都很累。”
我说,
“是啊,确实不容易,
你也不想发脾气,
但是控制不了,
所以需要继续调理啊。
你家小孩很懂事体贴的,
你俩都关心对方,
但是表达得不顺畅。
以后多沟通沟通,
慢慢会更好。”
小朋友开开心心回去了。
半个月后主动要求复诊,
还是妈妈陪着过来。
哟呵,
面色已经红润了不少,
“病情”也好了不少。
人也活泼了很多。
挺好挺好。
2、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家宝宝跟娃爹视频。
宝宝把积木丢得满地都是,
还用脚踢得远远的。
我跟娃爹都阻止:
“干嘛把积木弄得到处都是?
踩着滑倒很危险!
不可以这样!
听见没有?
不听话就打屁股!”
宝宝假装没听见。
我说:
“你再踢一脚就打屁股!”
宝宝又踢一脚。
我抓着他的屁股就是三下。
然而他还是继续踢。
我跟娃爹有点头疼。
娃外婆走过来,
跟宝宝说:
“你是不是想表演给爸爸看呀?
踢积木会滑倒,
很危险,
你可以换别的表演给爸爸看呀!”
“你会背书、唱歌、堆积木,
你还会很多东西呀,
我们一起堆个火车给爸爸看吧!”
神奇的是,
宝宝什么都没说,
蹲下来一边堆积木,
一边大声念积木上的字母,
又专心又开心。
我不禁佩服起娃外婆来,
太懂小孩心理了。
我摸娃屁股道歉:
“对不起宝宝,
妈妈误会你啦!”
3、
在我小的时候常常想,
我爸妈怎么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问题,
简直不可理喻,
是不是都忘记了他们小时候是怎么想的了?
于是暗暗决定,
我以后有自己小孩一定好好理解他。
而且还会大声告诉爸妈:
“我以后绝不会像你们这样!”
记得当时我爸妈说,
“好啊,你可以试试啊!”
然而当自己充当爸妈的角色时,
却发现那么仓促,
那么束手无策。
即使小时候有意记住,
也未免能体会到娃娃们的心思了。
4.
犹记得那些初为人母的惶恐和无助。
其实我的产后抑郁一度非常严重,
我感觉自己还需要成长,
自己还需要肯定,
怎么就要我来照顾一个小人了呢?
怎么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在他的身上了呢?
我是不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呢?
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狠心断奶。
那边是宝宝撕心裂肺的哭闹,
这边是久久不可自赎的愧疚,
我自责地放声大哭:
感觉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
娃爹安慰我,
对于宝宝而言,
他无论如何都会一天天长大,
无论如何都会爱你,
因为你就是他的唯一,
你无可取代。
没有人可以比你做得更好。
所以你好好的,
他就会好好的。
这段时间你什么也别想,
好好调理自己的心情,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一切有我。
5.
其实以前我是一个对小孩子无感的人,
但是随着自家宝宝的长大,
无时无刻不在感叹这个小生命的神奇
现在看见别家小朋友也常觉得好可爱,
没想到母爱泛滥这种事好像也降临到了自己身上。
所以那些原先就比我更有母爱的女性同胞们,
在面对自家娃的那种爱和责任,
应该远胜于我。
那么可知,
因此施加给自己的压力也与我相似。
那么我们怎么来爱我们的孩子?
我们是否常常感慨自己的男人们像天外来客,
不太能体味我们的心情起落,
我们又是否如同天外来客般,
不太能知晓孩子们的心情呢?
孩子们的愿望是否都很简单,
他只要我们的存在,
因为我们是他的妈妈。
不论贫穷或富有,
不论声名远播或寂寂无名,
这个妈妈不太完美,
但是无可取代,
这就够了。
6.
所以,
我们只需要更爱自己,
变得健康一点,自信一点,喜悦一点,
自然而然,
我们的孩子也能
健康一点,自信一点,喜悦一点。
人生的旅途里,
我们充当着女儿,
充当着妻子,
充当着社会的角色,
千万别忘了最重要的一点——
充当我们自己。
脚下,
就是开始。
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