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肌炎应该知道的

李霁医生 发布于2025-03-17 10:01 阅读量153

本文由李霁原创

儿童为什么会得心肌炎

心肌炎是由各种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邻近的心肌细胞坏死或变性,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其他系统损害的疾病。而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除少数暴发性心肌炎为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广泛破坏,大部分病毒性心肌炎均为病毒血症致机体免疫系统活化致病,因此发生心肌炎是遗传和免疫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卫表不固,抗病能力弱。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大病后气阴两虚,心脉不足,一旦感受邪毒,侵及血脉,先损心体,继损心用,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心肌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典型病例在心脏症状出现前数日或两周内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可伴有中度发热,咽痛,腹泻,皮疹等症状,继之出现心脏症状。

暴发性心肌炎以心外症状起病时,可出现如发热、疲乏、咳嗽、恶心、呕吐、腹痛、气促、烦躁不安、晕厥、抽搐等,往往不能早期诊断,常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颅内感染等,加之该病病情进展迅速,易经使患儿错失治疗良机。

儿童心肌炎的诊断

目前国内心肌炎的诊断标准均是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2000 年制定的标准为依据 ,分为以下几项:

1. 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意识不清,烦躁或嗜睡,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青紫,皮肤花纹,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血压可下降,心音弱,节律快,可有奔马律)。

(2)心脏扩大(胸部正位片心胸比或心脏超声)。

(3)心电图改变(I、II、aVF、V5 2 个或 2 个以上导联 ST-T 段改变持续 4 天以上,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早搏成对或联律,非房室结或房室结返引起的心动过速,低电压及异常 Q 波)。

(4)CK-MB 升高(CK-MB 的正常范围一般为 0~25U/L 之间,如出现心肌损伤一般在 3~8 小时增高,9~30 小时达高峰,48~72 小时恢复正常水平)或心肌肌钙蛋白阳性。

2. 病原学诊断依据

(1)确诊依据: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穿刺液中分离到病毒或检测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为诊断的金标准。

(2)参考依据:

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 4 倍以上。

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

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具备以上临床诊断依据的 2 条或 2 条以上可诊断为心肌炎,如发病同时或发病前 1~3 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或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儿童心肌炎的治疗

目前针对病毒性心肌炎并无特效治疗方法,多以支持疗法为主。

首要的是注意休息,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肌内病毒复制加速。一般要求急性期至少卧床 8 周,恢复期至少半日卧床 6 个月。

对于处于病毒血症阶段的早期患者,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尚不明确,多以改善心肌营养为主,应用较多的药物为磷酸肌酸钠、大剂量维生素 C(200 mg/kg)、1,6 二磷酸果糖等,有研究认为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球(2 g/kg)可以减轻心肌细胞损害 。

如出现心衰,可小剂量应用地高辛(总量 0.03 mg/kg,首次取半量即刻口服,以后半量分 2 次每 8 小时 1 次,维持量约为总量的 1/5~1/10)。

如心排量不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2~10ug/kg.min,也可与多巴酚丁胺合用,剂量为各 10ug/kg.min。

如有心律失常,可应用胺碘酮初次 5 mg/kg,缓慢静注,维持 5~15ug/kg.min 泵入,病情平稳后更为口服。

如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药物无法控制的快速心律失常,可予以食道调搏或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暴发性心肌炎

在此需提及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炎-暴发性心肌炎。此类型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猛,预后凶险的急性重型心肌炎,临床表现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或)恶性心律失常。后者可导致阿-斯综合征发作。

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较少见,但起病急,进展快,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冠状动脉,致心肌缺氧、缺血、水肿和代谢障碍,使心肌细胞除极化过程受到抑制,失去了电激动能力,引起的严重广泛的急性心肌损害。预后较差,需警惕扩张型心肌病的出现。

因此治疗上需争分夺秒,目前主要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保护心肌为主的综合疗法,可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呼吸窘迫、低氧血症患儿应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如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应及时行电复律。如药物治疗无效,仍反复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需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儿童心肌炎的中医治疗

儿童心肌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几年,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但儿童心肌炎仅少数遗留左室功能障碍或过度到扩张型心肌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中医学中虽无此病名,但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在中医典籍中不乏记载,如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云: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济生方·怔忡论治》云: “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 另外 “冒风寒暑湿,闭塞之者为重”; “五饮停蓄,湮塞中脘”,亦令人怔忡。《丹溪心法·惊悸怔忡门》认为血虚与痰火是导致怔忡的原因,指出: “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焉。……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灵枢·五邪》篇云: “邪在心,则病心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云: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由上述记载可知,儿童心肌炎,与中医学中的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病类似,但亦有其自身的病程演变规律。一般临床上分三期辨证论治。

1.初期 (急性期): 发病6个月之内。风寒入里化热,热毒乘虚内蕴。心肌炎的急性期多由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时行病毒而引起,此期的病机特点是热毒内盛,耗气伤阴。治以 清热解毒,养心安神。

2.中期 (恢复期): 发病在6个月以上,1年以内: 在急性期高热或反复高热过后,“壮火食气更耗阴”,此时的主要病机为阴虚内热,心神失守。治以养阴清热,安神止悸。

3.后期 (慢性期和后遗症期): 发病在1年以上。此期的病机特点为气阴两虚,心肾失交。

病毒性心肌炎责之于正气不足,邪毒侵心,进一步耗气伤阴,累及五脏。其病位在心,但治疗绝不仅仅着眼于心,而要注意与其他脏器的联系,即心病治心不专于心,调整脏腑以利于心。五脏之中,心肾同属少阴,关系最为密切。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有主宰生命的作用,为五脏之本,阴阳之根,心肾相交,心本乎肾。心阴赖肾精之充盈,心阳靠肾阳之温煦。同时,心阳又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 肾水上济心火,使之不能独亢。心肾阴阳水火升降交通,相济相约,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若心肾两脏阴阳某一方面偏盛偏衰,均能使心肾不交,心肾互累,以致诸症丛生。治以益气养阴,交通心肾。

儿童心肌炎易复发吗?

急性心肌炎如清热解毒不及时彻底,草率停止治疗,可使本病转为迁延过程,遗留不同程度的左室功能障碍。病情复发者预后差。

儿童心肌炎的饮食注意

儿童心肌炎应增加营养,宜进食易于消化,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如莲子,黑木耳,银耳,冬菇,竹笋,豆制品等,少食多餐,忌食肥甘厚味或辛辣之品,忌饮浓茶、咖啡。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