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食疗方治疗小儿厌食

李霁医生 发布于2025-03-17 10:01 阅读量137

本文由李霁原创

小儿厌食已成为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症状为长期食欲减退,甚至不思饮食、拒食,以致体消瘦、毛发枯槁、精疲乏力。不少原因都可能导致孩子食欲下降,但主要是因不良的饮食习惯、进食不定时或受到不良心理刺激,如惊吓、恐惧、紧张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食欲下降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小儿厌食长期不愈可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如免疫力降低,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学习问题,产生记忆或行为的缺陷及依赖性学习,还有机会对儿童往后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医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内服中药、点刺四缝穴、捏脊和耳穴等。但由于中药汤剂的口感较差,小朋友或不易接受,家长可用食疗代替。

1.山楂苹果汤

材料:苹果1个、大枣2颗、山楂6颗。苹果去蒂去核后切块,大枣山楂切半后去核。倒入约600毫升水,加入山楂、红枣、苹果,煮沸即可食用。

2.山楂麦芽水

山楂10克,麦芽30克,谷芽30克。浸泡15分钟,以500毫升水煮20分钟左右便可。

3.陈皮小米粥

小米适量,陈皮2至3片,枸杞8克。锅中放入与小米重量10倍左右的水,加入陈皮、小米,煮沸后转文火煮成粥,加入泡好的枸杞,关火焖10分钟即可。

?中医小知识:

捏脊可增小肠吸收功能

四缝穴为经外奇穴,能直接通过手三阴经与全身经络紧密相连,点刺四缝穴能促进胃的受纳,从而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捏脊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运动,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脾胃功能的目的,研究提示捏脊能改善大脑皮层植物神经活动功能,增加小肠吸收功能,使食欲好转,加强脾胃功能。

耳穴中的脾、胃、小肠、大肠等穴位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作用;神门、交感、内分泌可调节脏腑、疏肝和胃。通过王不留行籽贴压、按摩刺激上述穴位,可加强其调理脾胃功能的作用,达到增进食欲的效果。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