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间质性膀胱炎,多数人可能未有耳闻,看到这个名词,第一反应可能是“没啥大不了的,一种膀胱炎症而已”,其实间质性膀胱炎远比局外人想象的复杂而痛苦,严重时让人抑郁,少数患者甚至有自杀倾向,那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专业文献中,间质性膀胱炎完整的描述是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 Interstitial Cystitis /BPS, bladder pain syndrome),指的是在没有感染或其他可识别病因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被认为与膀胱相关的不适感(疼痛、压迫或不适),并伴有6周以上的下尿路症状,IC/BPS常合并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如,纤维肌痛、肠易激综合征)。所以说到底,本病目前还只是一个症状诊断,对它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甚至它到底是不是炎症都值得商榷。IC/BPS发病率调查显示女性中约为197-850/10万,在男性中约为41-60/10万,女性发病率约是男性的5倍。
临床表现方面,IC/BPS患者的不适感的特点因人而异,包括膀胱疼痛,“压迫”感或“不适”感、膀胱痉挛、尿道痛、会阴痛、外阴痛,下腹痛、尿道痛、阴茎痛等等。疼痛的严重程度从轻重不等。症状的发作多为逐渐出现,逐渐加重。大多数患者无明显诱因,但少数发生于一次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或创伤(如,跌倒时尾骨部位着地)后。可合并有其他尿路症状,如尿频、尿急和夜尿,通常伴随膀胱不适或疼痛。IC/BPS的特点是不适感随膀胱充盈而加重和/或随排尿而缓解,从而引起患者尿频。因慢性疼痛、尿频和乏力等可造成生活质量下降,有调查提示50%的患者无法从事全日制工作,75%有性交痛,70%有睡眠障碍,90%影响了日常活动,可谓触目惊心。
IC/BPS的诊断性是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疾病。包括询问症状和相关疾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尿液检查。同时,通过完善症状量表,以评估IC/BPS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监测诊断后的临床进展。IC/BPS没有任何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并不需要进行膀胱镜和尿动力等有创检查,但是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此类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因或识别IC/BPS相关的膀胱病变,部分患者膀胱镜下可见粘膜Hunner’s病变。
由于IC/BPS无病因不清,患者症状差异大,缺乏对本病治疗方面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本病在治疗方面困难重重,目前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法近200种,没有任何一种治疗能一致有效地缓解对大多数患者的症状。目前比较推荐根据患者症状的特点和严重程度采取风险由低到高的阶梯式、个体化治疗,疼痛的评估和治疗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全过程。
初始和一线治疗:包括患者宣教,伴发疾病的治疗,心理社会支持,压力管理,自我护理和行为矫正(局部热敷、避免过劳、膳食调整、液体管理及膀胱训练等),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尽可能避免诱发因素。
二线治疗:1)手法物理治疗,盆腔理疗包括治疗骨盆肌肉压痛点、激痛点、结缔组织僵硬和软组织肌肉异常,这类治疗应由接受过盆腔软组织手法操作和康复方面的专门训练的理疗师来进行。2)疼痛治疗。3)口服药物治疗:如阿米替林,西咪替丁,戊聚糖多硫酸钠(PPS),羟嗪等。4)二甲亚砜(DMSO),肝素,利多卡因等膀胱内灌注治疗。
三线治疗:1)低压膀胱水扩张(扩张压60-80 H2O,持续时间短于10分钟),有效率 40-80%。2)Hunner’s病变的电灼或去炎松注射治疗。
四线治疗:1)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BoNT)治疗,有发生尿潴留的风险,考虑该治疗的患者都必须愿意且能够自行实施间歇性导尿。2)神经调节治疗,神经调节测试治疗有效时,可考虑永久性植入的神经调节装置。
五线治疗:环孢素A。据报道,使用口服环孢素A可以减轻某些IC/BPS患者的症状。但是,这种药物的使用受到潜在不良反应的限制,包括肾毒性、高血压、免疫抑制、毛发生长、牙龈增生、感觉异常、腹痛、潮红和肌肉疼痛。
六线治疗:手术治疗,如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保留或同时行膀胱切除)等,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仅适用于其他治疗均不能保证基本的症状控制和维持最低生存质量的患者,但即使同时进行了膀胱切除术,盆腔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
此外,以下治疗因被证明无效或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应避免进行。1)长期口服抗生素。2)膀胱内灌注卡介苗。3)高压、长时间的水扩张。4)长期全身(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总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是一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没有根治性治疗,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以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本病的诊治仍处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阶段,阶梯式、个体化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两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