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小动作不断?可能是“感统失调”惹的祸!

赖宏医生 发布于2025-02-14 16:16 阅读量275

本文由赖宏原创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坐立不安,小动作不断,似乎永远无法安静下来。这些行为不仅仅是调皮捣蛋,很可能是“感统失调”在作祟。本文将深入探讨感统失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并提供实用的解决策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课堂学习。

一、什么是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全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大脑对来自身体各感官的信息处理不当,导致身体协调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控制能力弱等现象。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发育过程中的障碍。

二、感统失调的表现

动作协调性差:孩子可能在跑跳、攀爬等活动中显得笨拙。

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容易分心,上课时小动作不断,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学习任务。

情绪控制困难:孩子可能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或沮丧。

社交互动障碍:孩子可能在与人交流时显得不自在,难以理解他人情感。

三、感统失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学习效率低下: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学习效率低下,成绩难以提升。

课堂纪律问题:小动作不断,影响课堂秩序,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自信心受挫:长期的学习困难和负面评价,可能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损。

四、感统失调的原因

先天因素:孕期不良生活习惯、早产、出生时缺氧等可能导致感统失调。

后天因素: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

五、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感统失调

专业评估:首先,家长应带孩子进行专业评估,确定是否存在感统失调。

家庭训练:以下是一些可以在家中进行的感统训练活动:

跳绳、踢毽子: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滚动乒乓球:训练孩子的视觉追踪和手眼协调。

穿珠子、拼图:增强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和耐心。

课堂适应: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感统失调的孩子适应课堂:

提供特殊座位:让孩子坐在前排或老师容易关注到的位置。

定期休息:允许孩子每隔一段时间离开座位活动一下。

多样化教学:使用多媒体、实物操作等教学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心理支持: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

六、案例分析:小华的转变

小华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总是坐不住,小动作不断,被老师多次批评。经过专业评估,小华被诊断为感统失调。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华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感统训练。家长每天陪他进行跳绳、穿珠子等训练,老师也在课堂上给予了他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渐渐地,小华的注意力有了明显提升,课堂表现也有了很大改善。


孩子上课小动作不断,很可能是感统失调的表现。通过专业的评估、家庭训练、课堂适应和心理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感统失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孩子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