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假体外露的表现
假体外露是指假体透过皮肤或粘膜外露,有文献报道假体外露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5~10%。除使用L形硅胶假体或柳叶形假体用于鼻尖部,实际上很少发生假体外露的情况。
假体一旦外露,特别是经过皮肤外露,会导致皮肤变形。假体外露多发生在鼻尖、鼻小柱的皮肤及鼻腔内的黏膜。
主要表现:假体过长。合适的长度一般应以假体的上端位于面中轴线上,即眉头中点与眼角中点之间的中上1/3处;下端置入鼻尖后无明显张力,尤其不能使鼻尖皮肤出现苍白,阻隔血液循环的现象。仅为了追求高长鼻子过度延长假体,是导致术后鼻尖红肿、穿孔的重要原因。
二、假体外露的原因
1、张力过大,假体受力不均衡:假体置入鼻腔后,在其表面与周围组织之间会形成一层包被,该包被对置入的假体会产生持续的收缩力,若假体的某一部位受力不均,或受力的合力使假体朝某一方
向移动,就可能在压强大的点或假体移动,最终在受力点上穿出。
2、假体雕刻欠佳:假体雕刻粗糙,整体形态欠佳,造成假体受力不均衡,使局部皮肤受力顶压变薄最终导致假体穿出。
3、柳叶形假体较L形假体易下滑穿出:目前临床使用的鼻假体主要有“柳叶形”和“L”形两种。鼻整形专家认为:假体外露,除了与医生的技巧,如假体的雕刻、埋置层次有关外,更主要是与假体的形态为“L”形或“柳叶形”有关(这里指单纯垫鼻梁)。从力学角度分析,柳叶形假体无短臂支撑,由于重力作用易下滑移位致皮肤穿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L型假体后期也容易导致鼻孔畸形、鼻小叶小柱比严重失调等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柳叶形假体的基础上,做好鼻头部位的支撑,以防止假体的下滑。
4、感染:隆鼻术后出现局部红肿、触痛明显、渗液呈血性或脓性等状况时,说明有局部急性感染发生。遇此情况,应尽早取出假体。对感染情况进行炎症保守治疗往往是无效的,抗炎治疗只能暂时缓解,以后依然会复发。因为假体本身吸附性较强,不及时取出的话病菌不容易被彻底清除掉。另外,由于手术中操作不够细致,而造成组织的局灶性坏死,也是造成这类感染的诱因。
5、排异反应:临床表现为肿胀消退后,再度出现皮肤红肿,且会随身体健康状况而变化。有的求美者,隆鼻术后2年,仍常有不适感,右侧鼻根部与硬、软骨交界处之间红肿数次,抗炎治疗无效,最后皮肤穿溃,只能取出假体。
6、切口缝合欠佳:缝合时皮肤对接不好,缝合处张力过大,虽做完手术暂时愈合,但皮肤修复状况不好,后期会出现渐渐裂开的情况。另外鼻小柱侧面切口假体露出率也较高,特别是在假体短臂过长、过宽或小柱部分隧道剥离不充分时更容易发生。拆线早期求美者不恰当地用手挖鼻孔等外力原因,也可能导致鼻部感染。
三、假体外露的临床症状
假体外露前的临床症状比较典型,大部分病例是患者发现之后来就诊的。临床表现有鼻尖部发硬,皮肤发红或者发白,有触压疼痛感,透过皮肤可看见假体末端的轮廓。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假体将会突出外露。
四、假体外露的矫正方法
第一,假体尚未外露时,比较容易治疗。调整假体大小或长度,使假体不要达到外露皮肤处。假体外露处皮肤的皮下组织由于压迫损伤导致变薄,移除假体时容易发生塌陷。如果用耳软骨等自体软骨移植物进行填充矫正,会因变薄的皮肤而显现出软骨的轮廓大小,所以应该用真皮组织移植物来加强变薄处的皮肤,也就是在垫筋膜。
第二,如果假体经皮肤或粘膜已经外露,应该取出假体,缝合修复皮肤或粘膜。当皮肤或粘膜的缺损比较难修复时,应该通过换药使伤口愈合,二期再进行修复手术。二次矫正手术时,一般需要切除瘢痕后修复或施行皮瓣移植。
一期缝合修复时,为减小瘢痕挛缩和塌陷的可能性,缝合的同时应该用自体真皮组织加强穿孔处的皮下组织。已经穿孔的病例,可以一期施行使用真皮脂肪瓣或者自体组织移植物的鼻背部隆鼻整形手术,但是如果需要使用假体时,时间应间隔3~6个月,待鼻部恢复稳定后再施行二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