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骨龄是骨骼年龄的简称,它是以小儿骨骼实际发育程度与标准发育程度进行比较而得到的一个骨骼发育年龄。一般需要拍摄左手 X 射线片, 借助于骨骼的特定图像来确定。
2、骨龄与年龄有什么区别?测骨龄有什么作用?
人的生长发育可用两个“年龄”来表示,即生活年龄(日历年龄)和生物年龄(骨龄)。
一般情况下骨龄和年龄相差在 1 年以内,但是在疾病的影响下骨龄可以严重落后或提前。骨龄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人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身高增长空间,骨龄一旦成熟人体也就失去了长高的机会,因此骨龄是临床诊断矮身材必须要做的检查项目之一。
3、为什么要定期监测孩子骨龄?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骨龄和实际年龄是相符的,上下浮动不超过 1 岁。而在疾病状态下,骨龄与实际年龄往往不一致。
像早发育或者青春期快进展的孩子,他们的骨龄常常比实际年龄大。这种骨龄提前是由于青春期提前启动,性激素分泌增加引发的。由于性激素有明显的促进骨骺闭合的作用,就会表现为骨龄偏大,假如没有及时治疗,等到骨骺闭合了,孩子的生长潜能也就消失了,孩子的身高发育会受影响。
而骨龄落后,可能与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软骨发育不全等等疾病而导致身高增长缓慢,虽然理论上说由于骨龄较小,实际生长空间应该大于相应年龄,但如果是因疾病导致骨龄落后时,每年的实际生长幅度会小于正常儿童,后期生长空间有限,如果以为孩子是晚长,最终可能会耽误孩子成年身高。
同样身高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生长潜力。比如同是年龄 10 岁、身高相同的孩子,但骨龄不同,骨龄 12 岁的孩子只能再长 3~4 年,骨骺就闭合了,而骨龄 10 岁的孩子还可能长 5~6 年,最后的身高就不相同了,所以一定要定期监测骨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