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总是试图取悦别人,把他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并致力于满足别人。他们似乎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和喜爱,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但不论他们怎么做,好像总是感觉事与愿违。
那这种讨好型人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讨好者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
讨好者往往是空虚的,他们渴求别人的关注和赞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的情绪、安全感和自尊都基于别人的认可。讨好者无法认可和欣赏自己,他们只能通过别人的正性评价来形成自认为良好的自我概念。
只有当他们被别人接受、被需要、被赞赏的时候,讨好者才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讨好者没能充分感受过“无条件的爱”
很多讨好者的童年都只感受到了“有条件的爱”。只有当他们听话时,父母才会表扬他们。如果他们所做的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会不满、生气。当他们明显违背父母的要求时,甚至会受到责备和惩罚。
长此以往,为了得到父母的爱,避免被拒绝或抛弃,很多孩子试图变“乖”,而“乖”意味着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他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转而去努力实现父母对他们明确提出的、或隐含的期望。渐渐地,他们就学会了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爱,同时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信念,比如:我是不可爱的,我不值得被人无条件地关爱。
但是,每个父母都是不完美的,总会有做得不周到的时候,所以能够正确的爱一个孩子也是作为父母一种能力,但是很多家长都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痛苦时,我们就应该及时地调整和改变。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呢?
改变讨好型人格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十个人,其中一个人,无论你做什么,他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有两个人能够成为你的好朋友;剩下的七个人则两者都不是,也不会跟你有太多的联系。
这时候你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一个人?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两个人?亦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七个人呢?你选择了什么,也间接决定了你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我们往往更容易关注讨厌我们的那两个人和对我们漠不关心的那七个人,而忽略了那一个对自己最好的人。
因为我们的内心可能有个不切实际的期待:我们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这也是讨好者的心态,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这世界最终回报给了你什么,是因为你曾经关注过什么,选择过什么。
我们只需要与互相需要、彼此喜欢的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就好了,没必要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
另外,我们还需要做到三点:
1.要承认并察觉到自己正在讨好。
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讨好模式中,是停止讨好的第一步。尝试列出自己曾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讨好别人,讨好时自己的感受和结果又是怎样的,最好每天写下日记,观察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长此以往,你会更及时的觉察到自己并且终止讨好。
2.关注自身,设置边界。
试着察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人希望你怎样。
你自己的感受比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这不是自私。讨好别人而放弃自己的边界,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喜欢和尊重你,所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摆在首位,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必要惹得对方不快,要建立好良好的关系,需要不断学习,习得自己的方式和经验,后面的相处,就会更加游刃有余了。
最后,分享知名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我和你的目标》中的一段话,愿你终有一天拥有这样的亲密关系:
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赏你而无须批判你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亦无须言歉疚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并且,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
而且能彼此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