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这个被称为“癌中之王”的恶性肿瘤,正悄然威胁着众多人的生命健康。令人痛心的是,我国肝癌早期发现率不足30%,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然而,有这样3项检查,就像是守护健康的“三重盾牌”,能够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肝癌的踪迹,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定期B超检查:洞察肝脏的“内部世界”
B超,作为肝癌筛查的“前哨兵”,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能清晰地呈现出肝脏的内部结构。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如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长期酗酒者、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每6个月进行一次腹部B超检查,可及时发现肝脏的细微变化,如肝内结节、肿瘤等。
在临床实践中,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有乙肝病史,平时并无明显不适。然而,在一次常规B超检查中,发现肝脏有一个约1厘米的结节。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早期肝癌。由于发现及时,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几乎未受影响。
二、AFP检测:血液中的“肝癌信号捕捉器”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AFP的水平,可以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一般情况下,当AFP水平持续升高,且排除怀孕、生殖系统肿瘤等其他因素后,AFP大于400ng/ml具有诊断意义。
一位45岁的女性,乙肝携带者,在一次体检中发现AFP水平升高至300ng/ml。结合B超检查,发现肝脏有异常占位,最终确诊为肝癌。由于早期发现,患者接受了靶向治疗和介入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
三、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的“工作状态”
肝功能检查能够全面评估肝脏的代谢、解毒、合成等功能。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肝脏功能的异常变化,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常见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等。
一位60岁的男性,有长期酗酒史,近期感觉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检查显示ALT和AST显著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进一步检查发现肝脏有占位性病变,最终确诊为肝癌。由于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肝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忽视和无知。对于肝癌高危人群而言,将B超、AFP检测、肝功能检查纳入日常体检项目,每6个月进行一次,是守护肝脏健康的关键防线。这些检查操作简便、成本相对较低,却能在早期发现肝癌的道路上发挥巨大作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这3项检查,为肝脏的健康保驾护航,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