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雾化吸入”

刘伟坚医生 发布于2019-06-20 22:29 阅读量6788

本文转载自胸科之窗

雾化吸入治疗看似简单,但由于临床经验的不足,仍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规范的地方。您知道怎么选择正确的雾化吸入设备、药物和方法吗?

一、正确选择雾化吸入设备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三种: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和振动筛孔雾化器。

1.喷射雾化器:也称压缩气体雾化器,利用喷射原理,药液被高压气流和档板冲撞粉碎,形成药雾颗粒。其特点:雾化容积小(2ml),用药量少,浓度高,颗粒大小选择性强,可同时雾化几种药。

2.超声雾化器:利用超声波声能,产生剧烈震动,使药液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其特点:雾化容积大(>20ml)用药量大,浓度低,颗粒大小无选择性。由于其有加温倾向,可能会破坏蛋白质,因此不能雾化某些药物(如大分子化合物和类固醇类药物)。

3.振动筛孔雾化器:结合了超声雾化的特点,利用超声振动膜剧烈地震动,使药液通过固定直径的细小筛孔挤出,形成细小颗粒。其特点:工作时溶液温度下降,渗透压最为稳定,雾化效率最高。

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选择雾化吸入设备呢?对于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推荐预先充分给氧或应用氧气雾化吸入方式,而不是用超声雾化给药;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的患者,则推荐使用压缩气体雾化器。相对于氧驱动雾化器,压缩气体雾化器能减少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如果使用氧驱动雾化吸入,则要认真了解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情况,雾化吸入时间不宜过长,氧流量不宜过高,雾化吸入完毕尽快调整为低浓度吸氧。

二、影响雾化器效能的主要因素

雾化器工作时释放出气溶胶,影响雾化器效能的主要因素有:

1.雾化颗粒直径:应在0.5-10μm,以3-5μm为佳。而雾化颗粒的直径取决于药物本身颗粒的大小和雾化器的性能。

2.单位时间释雾量:释雾量大能更有效发挥治疗效果,但药物短时间大量进入人体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应综合评估。

三、科学使用雾化药物

1.我国的常用雾化药物

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包括布地奈德、倍氯米松等;

②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 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胆碱能受体拮抗剂  异丙托溴铵;

③祛痰药,如N-乙酰半胱氨酸;

2.雾化药物的不良反应

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口腔真菌感染(雾化后漱口可预防)、声音嘶哑(少见)及咽喉炎;②支气管舒张剂:抗胆碱能药物不良反应极小,但也有吸入后引起急性尿潴留的报道。因此,对于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病人以及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β2受体激动剂对心脏和骨骼肌的β受体也有部分激动作用,所以部分病人吸入后会出现心悸和骨骼肌震颤,有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甲亢的病人应慎用。

四、雾化吸入的注意事项

①雾化面罩应及时消毒、专人专用;

②雾化前后规范洗手,避免患者间病原菌的传播;

③尽量使用单一剂量药物,吸入药液的浓度不能过大;

④雾化治疗前,应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食物残渣;治疗时,应指导患者深呼吸,使药物达到肺部,同时注意吸入速度由慢到快,雾化量由小到大,并注意密切观察,防止药物进入眼睛;治疗后,应及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清洗面部,以减少面部药物残留;

⑤使用面罩情况下,涂抹油性面膏会造成更多的药物吸附在面部,故不建议使用油性面膏;

五、雾化吸入的误区 

1.雾化吸入地塞米松

为了控制哮喘的发作以及COPD急性加重,支气管结核的局部治疗,临床医师常常给患者雾化吸入地塞米松。而地塞米松并无雾化剂型。局部雾化吸入时,产生的雾化颗粒较大,达不到3~5μm的有效颗粒,药物只能沉积在大气道。由于其结构中无亲脂性基团,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较低,局部抗炎作用弱。另外,因其水溶性较大,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肺内沉积率低,很难产生疗效。故不适合雾化吸入。

2.雾化吸入氨基糖甙类药物  

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将氨基糖甙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用于雾化吸入。由于雾化吸入抗菌药物,在气道中的药物浓度过低,达不到抗感染的目的,且细菌长期处于亚抑制状态,容易引起细菌耐药,同时可以刺激气道上皮,加重气道上皮炎症反应,也不适合雾化。另外,以上药物我国目前尚无专供雾化吸入的制剂,临床多以静脉制剂替代。而静脉制剂中含有防腐剂,如酚,亚硫酸盐等,吸入后可以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

3.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和粘液溶解剂

我们经常会对那些痰液粘稠的患者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和粘液溶解剂,其中以氨溴索和α-糜蛋白酶最常用。而目前氨溴索的雾化剂型在国内尚未上市,应用静脉剂型雾化是不可取的。α-糜蛋白酶作为粘液溶解剂,虽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液稀释易排出,但长期雾化吸入会导致气道上皮鳞状化生,并偶可致过敏反应;对视网膜毒性较强,雾化时接触眼睛容易造成损伤;遇血液迅速失活,不能用于咽部、肺部手术患者;另有报道称该药对肺组织有损伤,吸入气道内可致炎症加重并诱发哮喘,也不适合雾化。

4.雾化吸入多种药物

为了增强雾化吸入的效果,或缩短雾化吸入的时间,医师会把多种药物溶液或混悬液混合后让患者同时吸入。将液体混合吸入时一定要注意各种药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其相容性,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如异丙托溴铵与沙丁胺醇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更强,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持久的特点,可以配伍。但是异丙托溴铵与沙丁胺醇的复方溶液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同在同一个雾化器中使用。

总之,雾化吸入是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较为理想的常用给药方法,适用人群广泛(包括婴幼儿,老年、重症患者等)。雾化吸入装置、相关药物、方法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疗效,我们应充分认识其规范的重要性。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