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过节饭桌上
面对亲友的夹菜、劝酒
着实盛情难却
回家后痛风复发的不在少数
提到痛风就不得不说高尿酸血症,那二者有什么区别呢?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针灸科倪晓诚主治中医师和李秀娟副主任中医师为你解答。
痛风的遗传性有多大?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状态,高尿酸血症是指正常饮食状态下,不同时间2次检测空腹血尿酸水平,诊断标准如下:
高尿酸血症标准
有相当一部分高尿酸血症患者可终身不出现关节炎等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痛风属于代谢性疾病,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和肾脏,引起关节炎、皮肤病变及肾脏损害等。
调查发现,约1/3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发展为痛风,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约为13.3%。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患病现象。
20%的痛风患者存在家族史。痛风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
不“痛”就万事大吉了?
“痛”了肯定不好
不“痛”总没事了吧?
不一定!
痛风和体检发现血尿酸升高都只是疾病的“冰山一角”,更多的危害来源于高尿酸血症所带来的相关心脑血管、肾脏损害以及代谢病等,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都比较隐匿。
大家熟知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肾损害、冠心病等,在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情况下,这一类合并症、并发症都有更高的发病几率或者更加不良的预后。
因此控制尿酸实际上是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一样重要的。即便只是体检发现尿酸升高,但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也需要降尿酸、控制尿酸水平,应首选非药物治疗,如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饮水、运动锻炼等。
痛到下不了床?中医来帮忙!
倪晓诚主治中医师最近接诊30几岁偏胖的小李(化名),以前就因为吃动物内脏较多,一直饮食不当,以致于出现痛风性关节炎,足跟脚踝都有红肿疼痛。
这次小李痛风发作得更为剧烈,完全不能下地行走,周身多个关节都疼痛难忍并且伴有局部红肿和皮温升高,因为前期不规律的服药,肝功能也出现了异常。
小李关节变得僵硬,甚至出现了全身炎症反应,发热,出冷汗,手脚冰凉,疼痛影响睡眠,几乎整夜不能入睡。
针灸科住院部应用针灸、刺络放血、外敷自制消肿止痛中药、辨证口服中药以及饮食饮水、床上运动等生活指导和悉心护理下,小李经过一个疗程7天的治疗后,血尿酸值下降,各种症状均得到好转。
中医认为,痛风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正气亏虚,经脉失养;或感受外邪,邪痹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痰饮、瘀血、浊毒内蕴为标,外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致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
此外,本病还与遗传、体质、饮食、外感、环境、情志、劳倦等因素有关。
从经络学说方面考虑,本病主要与脾胃肾三经密切相关。脾胃是中焦运化、水液代谢、精微物质输布的关键,“肾为胃之关”,肾对于水液精微的代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且脾胃肾三经经络循行均与足部关系密切,与痛风关节肿痛发热密切相关,因此脾胃肾三经不畅是该病发生的关键。
中医治疗痛风历史悠久,痛风的中医疗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外敷、熏洗、泡洗等)、针灸、刺络放血、耳穴治疗等,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从整体辨证论治,标本兼顾,有助于痛风的长期管理。
刺络放血与耳穴治疗
不想口服中药人群
可以在正规中医院针灸科尝试应用中医外治疗法进行辨证施治。在高尿酸血症的不同时期,针灸治疗手段不同。
急性期
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影响日常活动,当“急则治其标”,采用毫针针刺、刺络放血拔罐、火针、艾灸、中药外敷外洗或熏蒸等综合手段以“泻热祛瘀、通络止痛”为先。
缓解痛风急性发作的痛苦,针灸等外治疗法可以起到缓解炎症反应及致痛因子的刺激作用,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缓解期
痛风的治疗关键在于缓解期的调理,以及平素日常调护。
缓解期的调理重在治本,建议尽可能选择缓解期到医院进行脏腑、气血、经络辨证,根据个体特质制定适合个人的外治法方案。
因高尿酸血症属于代谢性疾病,发病涉及多个脏腑功能,建议平素进行脾胃经及任脉穴位埋线、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脏腑俞穴埋皮内针及居家中药泡洗等综合疗法调理,结合饮食及运动调节,通调三焦气化功能,调整内分泌代谢,巩固远期疗效,达到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气血调和之功。
于家中可自行选取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气海、关元等穴位进行灸疗。每次选取2~3穴,时间20~30分钟,灸至局部红晕即可,注意防烫伤及用火安全。
痛风患者日常生活指南
无论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食物:
限制高嘌呤;
饮水:
2000~3000ml每日;
糖分:
限制果糖(特别是含糖饮料及部分高果糖水果)及酒精的摄入;
运动:
保持适当强度运动;
肥胖:
体重增加、腰围增大都是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一项中国人群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体重下降≥4kg 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降低56%,腰围减少≥6cm的风险降低55%,而体重增加>4kg的风险提高1.62倍。
适当的运动可有效降低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
注重对自身的健康管理:包括使了解嘌呤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以及尿酸与痛风之间的关系;遵循低嘌呤、低糖、低盐、低脂的饮食原则,限制摄入高嘌呤的食物,适量饮水等。
倪晓诚主治中医师及李秀娟副主任中医师
为大家整理了
有关痛风生活的常见疑问
看看有没有帮助到你吧!
为何肥胖者容易痛风发作?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常伴有肥胖。研究显示,肥胖是患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
其中体重指数BMI与痛风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腹型肥胖亦可增加痛风发病风险。减重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并对减少痛风发作有益处。
因此大多数痛风诊疗指南均建议痛风患者控制体重。(BMI一般认为在20~25之间为合适,超过25则为超重,腹围男性>90cm、女性>85cm则认为腹型肥胖)
2痛风患者应如何运动?
运动锻炼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之一。
目前关于痛风患者适度运动的益处已有许多临床研究。国内外研究表明,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降低痛风发病率,而中高强度运动可能使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水平上升,反而增加痛风的发病率。
目前推荐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适当运动可作为非药物治疗措施之一,并遵循下列原则:
高尿酸血症患者建议规律锻炼。
痛风患者的运动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步过渡至中等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使出汗增加,血容量、肾血流量减少,尿酸排泄减少,甚至可以诱发痛风发作。痛风急性期则以休息为主,中断锻炼,有利于炎症消退。
运动次数以每周4~5次为宜,每次0.5~1h。可采取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研究显示,最大心率(HRmax)保持在64%~76%的中低强度运动,如慢跑、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频率。
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应适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避免快速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因低温容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运动后应避免冷水浴。
对有心血管、肺部基础疾病者,应适度降低运动强度和缩短运动时间。
3痛风患者如何选择蔬果类食物?
痛风患者提倡减少高果糖蔬果摄入。
痛风患者强调饮食均衡,须控制饮食总热量,提倡低嘌呤、低脂肪和低盐饮食。蔬果类食物是健康饮食结构的重要组分,应注意选择。
不宜进食过多含糖饮料和糖分(尤其是果糖)含量高的水果,如苹果、橙、龙眼、荔枝、柚子、柿子和石榴等。
相对而言,柠檬、樱桃和橄榄等对痛风患者有益。
西瓜、椰子、葡萄、草莓、李子和桃等可适量食用。
绝大多数瓜类、块茎、块根类及大多数叶菜类蔬菜,均为低嘌呤食物,建议食用。
不宜多食香菇、草菇、芦笋、紫菜、海带及粮食胚芽等嘌呤含量较高的植物性食品。
4痛风患者如何选择动物性食品?
痛风患者建议选择白肉,以瘦肉为主,并注意加工方式。
痛风患者食用动物性食品时,应注意种类、数量、加工方式等。
从种类而言,一般规律是,烹饪前颜色较深的肉类又称红肉,如哺乳动物,包括牛、羊、猪等,其嘌呤含量高于白肉(如非哺乳类动物,包括鸡、鸭、鹅和淡水鱼等)。动物内脏如肝、肾、心等,其嘌呤含量普遍高于普通肉类。因肥肉含有大量脂肪和胆固醇,易引起肥胖及加重尿酸代谢紊乱,故进食肉类宜以瘦肉为主。鸡蛋的蛋白、牛乳、海参等嘌呤含量较低。
从食用数量而言,因个体差异较大、进食肉的种类不同,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痛风患者每日肉类摄入量不宜超过100g。
肉类食品的加工方式须予以重视。经腊制、腌制或熏制的肉类,其嘌呤、盐分含量高,干扰尿酸代谢,患者不宜食用。而应尽量进食新鲜肉类。烹饪时,提倡水煮后弃汤食用,油炸、煎制、卤制或火锅等烹饪方式均不提倡。使用佐料时,避免使用过多盐、糖和香辛料等。
5痛风患者如何饮水?
痛风患者每日饮水总量为2~3L,可选择小分子弱碱性水。
痛风诊治指南推荐,增加饮水量可作为痛风患者非药物治疗的措施之一。饮水量不足与高尿酸血症存在相关性,增加饮水量可减少痛风发作次数,降低血尿酸水平,增加排尿量从而促进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尿酸盐结晶沉积。
无肾脏病、心力衰竭等禁忌的情况下,痛风患者饮水建议如下:
每天饮水总量为2~3L,尽量保证每日尿量约为2L,尿酸碱度(pH值)在6.3~6.8,有利于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盐结晶形成。
分次饮水,建议早、午、晚有3次饮水量达500ml左右。
饮用水尽量选择弱碱性、小分子水。有研究表明,饮用弱碱性小分子水可促进尿酸排泄。
研究提示,饮用柠檬水(如1~2个鲜柠檬切片加入2~3L的水中)有助于降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