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痈
子痈是指皋丸及附睾的感染性疾病。中医称皋丸和附皋为肾子,故以名之。子痈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两者都有睾丸或附皋肿胀疼痛的特点。急性子痈急性发病,睾丸或附皋红肿热痛,并伴有全身热证表现;慢性子痈多继发于急性子痈后,或并发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仅表现为睾丸或附皋的硬结,微痛或微胀,轻度触痛等。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包括腮腺炎性皋丸炎)。
子痈的病因病机:
肝脉循会阴,络阴器,肾子属肾。子痈的发病与肝肾有关。
一、湿热下注:
外感六淫,如坐卧湿地,郁化湿热;或过食辛辣炙博,湿热内生,湿热下注肝肾之络,结于肾于,阻隔经络,凝滞气血,郁久则热胜肉腐。或因不洁房事,外染湿热秽毒,郁滞化火成脓,脓腐肉溃,经精道逆传肾子,浊毒壅结而成。亦有跌仆挫打,肾子受损,络伤血瘀,瘀久化热,腐化血肉,终致酿脓,发为本病。
二、瘟毒下注:
时毒痄腮余毒未尽,邪毒从胆经传人肝经,壅结肾子而发。
三、气滞痰凝:
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结,经脉不利,血瘀痰凝,发于肾子,延成硬块,则为慢性子痈。
子痈的临床表现:
1、急性子痈附睾或睾丸肿大疼痛,突然发作,疼痛程度不一,轻者仅有不适,重者痛如刀割,行动或站立时加重。痛域可为局限性,也可沿输精管放射至腹股沟、宜肠及下腹部。伴有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食欲不振,口苦,口·渴欲饮,尿黄,便秘等全身症状。附睾或睾丸拒按,触摸时痛觉敏锐,触痛常传导至患侧精索附近的下腹部。化脓性急性子痈溃脓后疼痛程度减轻,但脓毒波及阴囊,可引起阴囊红肿,甚至化脓,脓肿自溃或切开引流后,脓出毒泄,症状消退迅速,疮口容易愈合。
2、因外伤瘀血引起者,有明显外伤史,初起肿痛较剧,但全身症状不显,以后仅有皋丸、附睾肿硬隐痛。如因继发感染,才会出现阴囊红肿和全身发热。
3、痄腮并发的子痈(腮腺炎性睾丸炎),多在痄腮消退后又突然发热,同时皋丸肿痛,一般不会化脓,病程多为7-10天。
4、慢性子痈临床较多见。大部分慢性子痈无急性子痈病史,但常伴有邻近性腺的慢性感染,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患者常有阴囊疼痛、发胀、下坠感,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及同侧的大腿根部。检查时可触及附皋增大,变硬,有结节,伴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增粗。
子痈的治疗原则:
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主要治疗原则。
子痈的防护:
1.外生殖器部位有包茎、龟头炎、尿道狭窄,以及炎性疾患,应及时治疗。
2.急性子痈患者,应卧床休息,抬起阴囊。对已切开排脓者,要注意引流通畅。
3.饮食清淡,忌烟禁酒。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专权,敬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