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型颈椎病
是各型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大多处于颈椎椎节退行性变开始时,通过窦椎神经反射而引起颈部症状。但如处理不当,易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类型。
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在颈椎退变初期,主要表现为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椎节局部张力降低,进而继发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患者的症状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防御性痉挛,且同时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侧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以致引起颈部症状。此时大多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少数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过性上肢(或手部)症状,其范围与受累的椎节相一致。当机体通过调整及代偿作用使颈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后,上述症状即逐渐消失。因此,大多数病例有可能自愈,或仅采取一般措施即可使症状缓解,甚至消失。对于发病时间较晚的大椎管者,其病理改变多较复杂,除上述病理生理改变外,尚可伴有椎节边缘骨质增生及骨赘形成等病理改变。
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 以青壮年者为多,但对椎管矢状径较大者,可在45岁以后首次发病。
2.发病时间 除晨起时多见(与枕头较高或睡眠姿势不当有关)外,亦常常见于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后,表明与椎间盘间隙内压力升高直接相关。
3.常见症状 以颈部酸、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尤其是患者常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取被迫体位,个别病例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
4.检查所见 颈部多取“军人立正体位”,即颈部呈伸直状,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患节棘突及棘突间可有压痛,一般较轻。
颈型颈椎病的治疗
1.非手术疗法为主 以牵引、理疗、按摩、中草药外敷、颈围外用及间断性或持续性颈椎牵引等均可减轻症状。寻求专业整脊医师帮助复位,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2.避免与消除各种诱发因素 应注意睡眠及工作时的体位,避免长期屈颈、头颈部外伤、劳损及寒冷刺激。
3.手术疗法 一般勿需施术;但对个别症状持续、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且已影响生活质量者,可酌情行椎节融合术,疗效均较满意,但应注意安全,避免并发症。
颈型颈椎病的预防
1. 坐姿正确:要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确,使颈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适自然的姿势。办公室工作者,还应不时站起来走动,活动一下颈肩部,使颈肩部的肌肉得到松弛。
2. 活动颈部:应在工作1~2小时左右,有目的地让头颈部向前后左右转动数次,转动时应轻柔、缓慢,以达到各个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准。使得颈椎关节疲劳得到缓解。
3. 抬头望远:当长时间近距离看物,尤其是处于低头状态者,既影响颈椎,又易引起视力疲劳,甚至诱发屈光不正。因此,每当伏案过久后,应抬头向远方眺望半分钟左右。这样既可消除疲劳感,又有利于颈椎的保健。
4. 睡眠方式:睡觉时不可俯着睡,枕头不可以过高、过硬或过低。枕头:中央应 略凹进,颈部应充分接触枕头并保持略后仰,不要悬空。习惯侧卧位者,应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对着头颈部吹冷风。
5. 避免损伤:避免和减少急性颈椎损伤,如避免猛抬重物、紧急刹车等。
6. 防寒防湿:防风寒、潮湿,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时受风寒侵袭。颈椎病患者常与风寒、潮湿等季节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风寒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速度降低,有碍组织的代谢和血液循环。冬季外出应戴围巾或穿高领毛衫等,防止颈部受风、受寒。
7. 预防感染:积极治疗颈部感染和其他颈部疾病。
温馨提示:王医师是
每周一、周二、周三、周五、周六(8:00-12:00 14:00-17:00)出诊!
每周四、周日休息!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专权,敬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