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届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崩与漏的出血情况虽不相同,但其发病机理是一致的,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能成崩,所以临床上常常崩漏并称。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
崩漏的病因病理:
由情志抑郁、操劳过度、产后或流产后起居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致。
1.暴崩致脱: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
2.气血两虚: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
3.脾肾两虚: 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
4.肝肾阴虚: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养而致。
5血热妄行:素体阳盛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及冲任。
6.气滞血瘀 肝郁气滞:久滞血瘀,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离经之血妄行而致。
崩漏的治疗原则:
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1.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
2.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
3.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
(注:具体分型需结合个人体质综合辨证,建议专科医师协助诊疗)
古代医家对崩漏的相关论述:
1.《济阴纲目·论崩漏杂治法》曰:“丹溪云:崩漏有虚有热,虚则下溜,热则通流。”
2.漏下之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妇人有漏下者”。
3.《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有“漏下候”。
4.崩中之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崩中出血”。
5.《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有“崩中候”。
崩漏的防护:
1.重视经期卫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宫腔手术。
2.及早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等出血倾向的月经病,以防发展成崩漏。
3.崩漏一旦发生,必须遵照“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及早治疗,并加强锻炼,以防复发。
4.崩漏调摄,重视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其次调节饮食增强营养,最后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
5.其他方面可尊照我前面总结的“经期延长篇”及“女性见红了怎么办”里面的相关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王医师是
每周一、周二、周三、周五、周六(8:00-12:00 14:00-17:00)出诊!
每周四、周日休息!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专权,敬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