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三月养生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都市生活没有庭院,限于生活小区)中漫步,使精神愉悦,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兴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级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三月养生要诀:
一、注意“病从口入”。
春季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多关注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小孩及老年人。
二、忌食“发物”。
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讲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牛肉、羊肉、鸡肉、乳鸽等,可适当吃些平性、偏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平性、偏凉性食物有:粳米、花生、赤小豆、鹅肉、蚌肉、螺蛳、鸡蛋、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
三、心情舒畅、动中有静。
同时这个节气又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如太极拳等锻炼方式;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引起血压升高。
四、换衣不宜过早。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多一件外套,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五、悲伤莫要过度。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当看到亲人的墓碑,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此时此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过,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另外,春季又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们不要过于悲伤,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
六、养生重在养肝。
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所以,春季的养生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养生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
七、饮食清补为主。
清明,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之际,亦日渐趋暖,所以天气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阴雨绵绵,人体常会出现四肢麻痹,在汤品调理中,除了要利水渗湿外,还要适当补益,以养血舒筋最为重要;饮食要清淡,应定时定量,限盐,补钾,以清补为主,多吃蔬菜、水果,以防上火。可多吃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益肺等。
八、清明前后可适当多喝菊花茶。
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可适量饮用。
春三月食疗方:
红薯饭:
食材:大米200克,红薯150克。
做法:将大米淘净;红薯洗净去皮,切细待用。大米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红薯,煮至饭熟即成。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通便。
温馨提示:王医师是
每周一、周二、周三、周五、周六(8:00-12:00 14:00-17:00)出诊!
每周四、周日休息!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专权,敬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