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养生篇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的习俗
放天灯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元宵:中国人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吃汤圆
元宵节吃元宵,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春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再比如,元宵节除了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外,我国民间还有“走百病”和“摸门钉”习俗,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古诗中就有“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佳句。因而,就此含义而言,元宵节也是养生节。
下面为大家推荐一种养生汤圆,大家不妨自己动手试试:
养生汤圆:山药汤圆
材料:新鲜怀山药一斤、莲子4两、桂圆肉20粒、地瓜粉适量、党参1两、红枣20粒、柠檬半粒。
作法:
(1)山药洗净削去外皮,浸于柠檬水中1分钟即放入电锅中,蒸熟透后取出,用不锈钢网压成泥状后,加入适量地瓜粉,揉搓成块,用湿毛巾盖好待用。
(2)红枣洗净,略为刀割后,加入党参、山药外皮和水4杯,放入电锅之内锅,外锅加水半杯,煮至开关跳起,用时去渣取汁。
(3)莲子洗净,放入煮沸之水中烫洗;即刻捞起再放入碗中,加盖略闷5分钟后,再加入(2)之汤汁1杯,放入电锅中,外锅放半杯水煮至开关跳起后,取出蒸烂熟透之莲子,用不锈钢网压泥后,再将切细之桂圆肉一起拌匀作成馅待用。
(4)山药作成之块,搓作成条,切块压平,再将上述莲子桂圆馅包入,揉成大元宵。
(5)将党参大枣去党参之汤汁煮沸后加入作好的元宵,改用小火煮至元宵浮起即可食用。
功效:山药补脾健胃、益肺肾,党参补气,桂圆肉补血;加入红枣的药引子,可调和本食膳之补气补血之功。
近年来流行放孔明灯祈福,虽说放到天上蛮漂亮,但埋下的安全隐患却不小。消防部门提醒,天干物燥施放孔明灯很危险,请广大朋友们注意个人及他人人生财产安全。同时也祝愿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温馨提示:王医师是
每周一、周二、周三、周五、周六(8:00-12:00 14:00-17:00)出诊!
每周四、周日休息!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专权,敬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