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栀子
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常绿灌木,高达2m。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子房下位。花期5~7月,果期8~11月。
栀子出自《本草图经》:栀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暴干。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挑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
栀子的性味:
性:寒,味:苦,无毒。
栀子的归经:
归: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
栀子的功效及应用: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用于: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等。
那些情况不能服用栀子:
1、脾虚便溏者忌服。
2、《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3、《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古代医家对栀子的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2.《本草正》:“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黄疸,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秽,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
3.《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4.《药性论》:杀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乾,目赤种病。
5.《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疗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6.《本草图经》:仲景及古今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甘草、香豉四物作汤饮。又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利小便而愈。其方极多,不可胜数。
7.《汤液本草》:气寒,味微苦,性大寒,味薄,阴中阳也,无毒。
8.《象》云: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杵细用。
9.《心》云:去心中客热,除烦躁,与豉同用。
10.《珍》云:止渴,去心懊憹烦躁。
栀子食疗方:
栀子仁粥
食材:栀子仁5克, 粳米50克.
做法:将栀子仁研成细末备用.先将粳米煮成稀粥, 待熟时调入栀子仁末, 再炖片刻即成.
功效:清热泻火.治疗目赤肿痛, 咽喉红肿, 鼻衄尿血等症.
栀子鲜藕茅根粥
食材:栀子10克, 鲜藕60克, 白茅根20克, 粳米200克.
做法:将栀子仁研为细末备用.鲜藕洗净切薄片;白茅根煎汁去渣.将白茅根汁、藕片、粳米共入锅中, 加水适量煮粥, 待熟时调入栀子仁末, 再炖片刻即成.
功效:清热生津, 凉血止血.
栀子车前香附粥
食材:栀仁5克, 鲜车前草20克, 香附6克, 茵陈15克, 粳米200克.
做法:将栀子仁、香附共研细末备用.车前草、茵陈共入锅中, 水煎去渣取汁, 同粳米共入锅中, 加水适量煮粥, 待熟时调入栀子仁香附末,再炖片刻即成.
功效:疏肝利胆, 清热利湿.
温馨提示:王医师是
每周一、周二、周三、周五、周六(8:00-12:00 14:00-17:00)出诊!
每周四、周日休息!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专权,敬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