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些讲究您该懂!

王泽涟医生 发布于2021-10-13 07:21 阅读量6208

本文由王泽涟原创

图片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处于室女座)时。 “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图片


寒露三候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图片


寒露的气候特点


广东有这样的一句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了,可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可见,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们,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了。

  

寒露养生要诀


图片


一、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一场秋雨一场凉”,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腹泻、腰腿痛等疾病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腰背部保暖。


图片


二、饮食当以“润”当头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图片


三、早睡早起“护肾”是关键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防止房劳伤肾。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图片


四、秋高气爽好登高

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但秋高气爽遍地金黄另有一番动人景象。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秋游也一种好的活动形式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


寒露食疗方


 图片


芡实粥


食材:芡实粉30克,粳米150克。  

做法:先将芡实煮熟,去壳后晒干,研成细粉,与粳米同入沙锅内,以文火慢熬成稀粥。

功效:益肾固精、健脾止泻。

应用:肾气亏虚所致的梦遗滑精、遗尿尿浊、小便频多、脾虚泄泻、日久不止、带下量多等症。


图片


参枣米饭


食材:党参15克,大枣6枚,糯米15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将党参、大枣放入锅内,加水泡发,然后煎煮30分钟左右,捞出党参、大枣,药汁备用。先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在大瓷碗中,加水适量,经蒸熟后,扣在盘中。然后把党参、大枣摆在糯米饭面上,将药汁加白糖,煎成浓汁,倒在枣饭上即成。  

功效:益气健脾。

应用:脾胃气虚所致的形瘦体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心悸失眠、肢体浮肿等症。


温馨提示:王医师是

      每周一、周二、周三、周五、周六(8:00-12:00 14:00-17:00)出诊!

      每周四、周日休息!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专权,敬请联系本人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