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寒
所谓宫寒,是指妇女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出现的下腹坠胀,疼痛,得热则缓和,白带多、痛经、月经失调、脉沉紧、舌苔薄白多津为主要症状者。
宫寒的临床表现
1.发胖:寒者的另一表现是浑身发胖,并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月经过少、不排卵等症状。子宫热量不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理机能,脂肪就充当起“护宫使者”,子宫越冷身体就越需要囤积脂肪,从而引起发胖。
2.月经异常:前小腹有坠胀感,并出现白带增多、腰酸或痛、两乳胀痛等现象,少数有反胃、作呕反应;行经腹痛,小腹发凉,月经色黑有血块,个别女性痛经达到难以忍受之程度。
3.其他:腹寒冷有时作痛,经期有时错后,色淡而量少,精神较差,平时腰酸腿软,小便较多,月经量少,性欲减退,舌质淡苔白,脉沉。真阳不足的则腰酸如折,面色黯黄,自觉下腹部不暖,四肢不温,主要脚冷而疲软,口淡而无味,喜食辛燥,月经略有错后,有白带,小便频或失禁,舌质淡,苔白腻而滑,脉沉弱。
中医对“宫寒”的理解
很多年轻女性出现困重乏力、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量少、痛经、血块)、皱纹色斑增多加深、手脚冰冷、自汗(动不动就出汗)、盗汗(睡眠中出汗),白带量多等各类症状。中医认为,此类病症病因是“宫寒”,这个子宫,不仅仅是孕育宝宝的那个“房间”,它包括子宫、卵巢和整个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功能。
“百病起于寒”,若子宫温暖,体内气血运行通畅按时盈亏,经期如常;一旦子宫受到寒湿入侵,血气遇寒凝结,就容易造成月经不调和痛经、容颜憔悴衰老、甚至不孕等。中医调理“温暖”子宫,补虚调养强身健体,从根本上激活子宫和卵巢功能,让女人保持鲜活状态。
宫寒的防护
1、运动可行气生阳
宫寒的女性大都偏于安静沉稳。其实“动则生阳”,寒性体质者特别需要通过运动来改善体质。快步走是最简便的办法,步行,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2、忌寒避冷,保温是关键
在中医养生传统中,女性体质属阴,所以不要贪凉。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女性也不要吃过多的冷饮、寒性瓜果等寒凉之物,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最好放置一段时间再吃,在吃冷食之前最好先吃一些热食“垫底”。
3、中医调理可暖宫
祖国医学对于“宫寒”虽没有直接的论述,但是从其理论体系辩证论治以“温阳助热、温经散寒”等法,均可收良效。
宫寒食疗方
巴戟苁蓉鸡
食材:巴戟天、肉苁蓉各12克,仔鸡1只,生姜、花椒、盐适量。
做法:二药纱布包扎,鸡去肠杂等,洗净,切块,加水一同煨炖,以姜、花椒、盐等调味。去纱布包后,饮汤食肉。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
应用:适用于肾虚阳痿等症。
巴戟天淫羊藿煲羊肉
食材:巴戟天12克,淫羊藿15克,陈皮15克,羊肉500克,生姜适量。
做法:羊肉洗净后切成小块,焯水备用;清水煮开后放入上述药材及羊肉、生姜,同煮1小时后下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肾壮阳,散寒袪湿。
应用:适用于脾肾阳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