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口服新型安眠药物不成瘾?不一定!

刘涛医生 发布于2024-09-04 19:35 阅读量256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L_MpQYg55tGCjOHw5uDVJw


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佳、频繁醒来、未达到预期睡眠时间等,这些都算是主观意义上的失眠。



我院睡眠门诊失眠病人数量逐年增多,安眠药起效快、治疗方法简单,相对治疗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小,大部分患者一开始就寻求药物干预,更有很多失眠患者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安眠药物安全、不会成瘾。

事实上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也容易成瘾,我们科普一下新型安眠药物的治疗。



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




药物简介



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和唑吡坦是常见的非苯二氮卓类(non-BZD)催眠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症。

这些药物通过选择性激动GABAa受体上的α1亚基,具有镇静和催眠作用。



药物特点



佐匹克隆

半衰期:约5小时。

作用:快速起效,适用于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的患者。

常见副作用:味觉障碍(苦味)、嗜睡 (残余效应)


右佐匹克隆

半衰期:约6小时。

作用:起效快,耐受性好,适用于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的患者。

常见副作用:口腔出现苦味或金属味、头晕、恶心。


扎来普隆

半衰期:约1小时。

作用:适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不适用于睡眠维持障碍的患者。

副作用:次日残余效应小。


唑吡坦

半衰期:约2.4小时,个体差异较大。

作用:快速起效,适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

副作用:可能引起梦游症状,如梦游驾车、做饭等;跌倒、恶心、头晕



成瘾风险



尽管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成瘾性较传统苯二氮卓类药物低,但长期使用仍可能导致依赖和成瘾[1]

长期服用后部分人可出现戒断综合征包括反跳性失眠症、肌肉痛、焦虑、震颤、出汗、激动、意识模糊、头痛、心悸、心动过速、谵妄、噩梦、易激惹。

重度病例中可能出现下述症状: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听觉过敏、肢体麻木及麻刺感、对光、噪声和身体接触产生超敏反应、幻觉。在十分罕见的病例,可能发生惊厥发作。



病例讲解



张先生,26岁,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失眠前来就诊。

医生为其开具了唑吡坦,每晚睡前服用1片,初期效果显著,张先生能够快速入睡并维持整夜睡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先生发现自己对药物的依赖性逐渐增加,每天2-3片都没有什么效果,停药后失眠症状反而加重。


最终,张先生在我院的治疗下,通过逐渐减少药物剂量并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成功摆脱了药物依赖。



医师建议



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和唑吡坦作为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物,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大部分药物仅限应用在成人短暂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患者。因此,建议尽可能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4周[2]

然而,长期使用仍存在成瘾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治疗失眠,还可以从睡眠环境干预、心理干预和物理治疗干预入手,让大家早日摆脱失眠的痛苦。



参考文献:

[1]De Crescenzo F, D'Alò G L, Ostinelli E G,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s of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acute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J]. The Lancet, 2022, 400(10347): 170-18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6):506-584.


科普作者



2017年参加第五期全国脑电图培训并取得中级技术资格证书,2017年于华西医院睡眠中心、脑电中心进修学习,2018年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学习。擅长脑血管病、癫痫、睡眠障碍、各种神经系统疑难疾病诊断与治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