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辅食添加,家长总有些可爱的理由,让你忍不住被气笑。话说以下言论举例仅代表个人,如有冒犯,请见谅。
1、辅食添加不早于4个月,不晚于6个月(国际推荐意见)
有的家长仗着奶水足,认为母乳比什么都营养,就开启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使宝宝错过了辅食添加的敏感期,也错过了咀嚼最佳锻炼时期。也就是说,别人家的小孩吃包子、馒头了,你家孩子还在喝烂烂的稀粥……别人家孩子幼儿园大口吃饭,你家娃吃米饭都觉得太硬,难以下咽……,最后家长得出的结论是“自家孩子嗓子眼细”,可遗憾的是,从古至今,医学上都没有“嗓子眼细”这样的诊断,辅食添加或进阶性失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家长溺爱呵护。继而一批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的孩子涌现出来。可不是吓唬你们,临床上这样的孩子太多了。再次强调:辅食添加不早于4个月,不晚于6个月,添加原则应由稀到稠,由细到粗。
2、什么好吃给什么?
谁家的孩子谁心疼,好吃的可一点都不会落下的。添加辅食初期就mou足了劲儿,什么南瓜、红薯啊,甜甜的多好吃,早早的喂给孩子,等到吃没有味道的蔬菜,扑扑的吐出来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自己养的娃,含泪也得养下去了”。个人觉得,辅食添加初期,除了米粉、肉泥外,应该先把没有味道、难吃的菜先给孩子(哈哈哈,宝宝长大了,可别怪我!)尽量在1岁半之前,把大部分的蔬菜都给孩子尝尝,避免饮食结构失衡,过早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