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不通百病生,教你如何预防?

张春华医生 发布于2024-07-19 11:29 阅读量13483

本文由张春华原创

《灵枢·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由此可见,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防治疾病和保健的总调控系统。正所谓“经络不通百病生”,一旦经络出现堵塞,人体的气血运行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引发各种身体不适及疾病。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经络不通呢?




一、经络不通的表现


(一)疼痛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如果身体的某条经络不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疼痛。这种疼痛可能是固定在某一个部位,也可能会沿着经络的走向放射。比如心经不通可能会导致胸闷憋胀、心胸疼痛;胆经不通可能会引起耳鸣耳聋、偏头痛等。膀胱经不通可能会出现颈背部疼痛不适等。


(二)麻木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濡养肢体,就会出现麻木不适的症状。比如,久坐后下肢气血运行不畅,会出现腿部麻木;腰椎病、颈椎病神经受压,导致经络气血不通,会出现手臂、下肢麻木等。


(三)肿胀


经络不通,气血瘀滞,水液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局部出现肿胀。比如,膝关节炎寒湿或湿热瘀痹,经络不通,可能会出现膝关节肿胀、积液等。肩周炎风寒湿痹,可能会出现肩关节肿胀、积液情况。


(四)发冷


经络不通,气血不能温煦肢体,就会出现发冷的症状。比如,肾阳虚导致膀胱经不通,就会出现腰部、下肢发冷等。任脉虚导致小腹冰冷,经行小腹冷痛等。


(五)发热


经络不通,体内的热毒不能通过经络排出体外,就会导致局部发热。比如,外感风热毒邪,肺经不通,就会出现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饮食不节或不洁,湿热毒邪蕴结胃肠道,胃经、大肠经不通,引起发热、胃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预防经络不通的方法


(一)适当运动


运动是保持经络通畅的重要方法。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使经络更加通畅。比如,跑步、八段锦、太极拳、瑜伽、游泳等运动,都可以有效地拉伸经络,促进气血循环,保持经络通畅,减少疾病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和损伤,适合自己的运动和运动量才是最好。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运动后要做好拉伸放松,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合理饮食


饮食对于经络的通畅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平时要适量吃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的食物,如山楂、桃仁、黑豆、黑木耳、洋葱、生姜、大蒜等。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的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属于中焦,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如李东垣在《脾胃论》里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针对病情忌口,顾护脾胃。避免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经络不通。


(三)注意保暖


寒邪凝滞,收引,是导致经络不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要及时增减衣物,注意头部、颈部、腰部、腹部、脚部等部位的保暖。现在正值三伏天,天气炎热,避免贪凉饮冷,不要长时间待在过低温度空调房间里,避免空调冷风直吹身体;冬天要御寒,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久待。根据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治疗原则,采用三伏灸、三九灸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或治疗。


(四)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舒畅而恶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情绪失调,精神紧张,从而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经络不通。因此,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读书、旅游、与朋友聚会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保证充足睡眠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熬夜对经络的影响较为显著。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熬夜会打乱人体的自然节律,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


熬夜对胆经的影响不容忽视。胆经在子时(23点至1点)气血最为旺盛,此时人体应处于睡眠状态以利于胆经的正常运行和气血的调养。长期熬夜会导致胆经气血不足,使得胆汁分泌和排泄失常。这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口苦咽干、胁肋疼痛等症状。胆主决断,熬夜影响胆经,还可能导致人的决断能力下降,出现犹豫不决、精神焦虑、情绪不稳等情况。此外胆经循行于身体的侧面,熬夜伤胆经后,容易出现身体侧面的疼痛、麻木等不适,如肩颈的疼痛不适,落枕等。


熬夜会损伤肝、心经。肝经在凌晨1 - 3点当令,此时应处于深度睡眠以助肝经调养气血。长期熬夜会使肝经气血不足,出现眼睛干涩、头晕头痛、情绪易怒、胁肋胀痛等症状。肝藏血,心主血脉,熬夜肝经气血不足,心经也易受影响。熬夜会影响心经气血的充盈,可能导致口干口苦、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口舌生疮等。


此外,熬夜还会累及肾经。肾为先天之本,熬夜使肾经不能得到充分休养,可能引起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脱发白发、性功能下降等问题。总之,长期熬夜对经络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进而影响脏腑功能,损害身体健康。因此应该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1、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偏差。这有助于调整身体的生物钟,使其适应规律的睡眠模式。


2、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选择舒适的床垫、枕头和被褥。有颈椎病的朋友,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颈椎枕,有助于睡眠和颈椎病的恢复。


3、避免睡前刺激:在睡前 1-2 小时内,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和电视,因为它们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久视伤肝血,肝血不足,引起失眠。同时也要避免剧烈运动、观看紧张刺激的内容或摄入咖啡因、尼古丁和大量液体,大脑兴奋影响睡不着觉。


4、养成睡前放松的习惯:可以通过泡个热水澡、阅读书籍、听柔和的音乐或进行深呼吸练习等方式来放松身心,为入睡做好准备。


5、控制午睡时间: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 20-30 分钟为宜,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6、注意饮食:胃不和则卧不安。避免在晚餐时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


7、治疗睡眠障碍:如果存在失眠、入睡困难、易醒、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应及时寻求专业睡眠科医生的帮助,进行诊断和治疗,也可以采取中医中药,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充足的睡眠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改善情绪、促进身体的修复和生长,促进经络的畅通,对整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按摩、艾灸


按摩和艾灸是中医常用的疏通经络的方法。按摩和艾灸对于疏通经络具有显著的作用。


按摩通过手法的按压、揉捏、推擦等动作,可以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和肌肉组织。能够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消除经络的瘀滞,使经络气血运行更加通畅。


艾灸则是借助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其温热之气能够渗透到经络深处,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补充阳气。对于因寒凝、阳虚等导致的经络阻滞,艾灸具有良好的疏通效果。


按摩和艾灸常常相互配合使用,以增强疏通经络的作用。可以自己在家按摩一些常用的穴位,如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涌泉穴、太冲、关元、气海、百会、大椎等。


总之,经络不通是导致各种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重视经络的保养,通过适当运动、合理饮食、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按摩艾灸等方法,预防经络不通,保持身体健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