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脚,位于人体的最底部,心脏的最远处,不仅承担了整副身体的重量,还肩负了站立与行走的重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我们出行、运动、日常生活、工作还是游玩,全都离不开双脚。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却被脚部疼痛的问题困扰着。
几乎人人都有脚痛的经历,常见的原因有活动过度、鞋子不合脚、代谢免疫疾病、外伤等。不同位置的脚痛,提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下面就几种常见的不同位置的脚痛情况做一下简单的分享。
一、前脚掌底疼痛(跖痛症)
跖痛症主要表现为行走时前脚掌疼痛,休息可缓解,前脚掌会有肿胀,底部长有老茧。主要原因是各种原因引起前足生物力学改变,使中间的距骨承受了较大应力,比如第1跖骨过短,第2跖骨过长,距趾关节炎症,距趾关节损伤,关节不稳等。
二、脚跟痛(足底筋膜炎、脂肪垫炎)
足底筋膜炎,多是由于足底筋膜长时间反复牵拉引起的足底筋膜炎,最常见于脚跟和脚底深部,表现为晨起下床时出现脚底疼痛。有时拍片可发现跟骨骨刺。
脂肪垫炎,与长期走路或走路姿势不对有关,导致骨骼对脂肪垫长时间的挤压摩擦产生无菌性炎症,发病时临床症状与足底筋膜炎相似。
三、足跟上方痛(跟腱炎、滑囊炎)
跟腱炎,表现为足跟部上方内部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活动受限。可以发生在跟腱的任何部位,通常发生在清晨或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
滑囊炎,早期在足跟后上方只可见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跟腱上会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红肿热痛症状明显。
四、大脚趾痛(痛风、踇外翻)
痛风,痛风发作的最常见部位,多在半夜突然发病,逐渐加重,大脚趾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原因是高尿酸,尿酸结晶在关节内沉积引起关节炎症。容易反复发作。患者近期多有饮酒或海鲜进食史。
踇外翻,先天关节神经肌肉原因引起的足底筋力降低和不平衡,导致足底机能降低,出现不稳定进而发生变形,再者就是鞋跟过高,鞋尖过尖过窄,对脚趾挤压摩擦造成。前期只是影响美观,后期可因长时间的挤压摩擦出现蹲囊炎,引起大脚趾内侧疼痛,红肿。
五、足背部疼痛(肌筋膜炎、关节炎)
跖趾关节/距舟关节/跖跗关节的疼痛,原因长期反复活动牵拉刺激导致的足背肌筋膜损伤,此外,先天或后天局部解剖结构功能异常引起神经受压和长期长距离的行走引起慢性疲劳损伤。必要时还需要拍片检查除外应力性骨折可能。
六、明确外伤引起的足部关节损伤,如骨折,脱位。
如何避免脚痛呢?首先得有一双合脚的鞋子,再者,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适量运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平时不常运动的人,如果突然大量运动出现轻度脚疼,一般是正常的。这种情况可通过减少运动量,泡脚和按摩一下,3-5天可好转。如果长时间持续、固定部位疼痛,比如脚后跟疼、痛风疼痛,一周仍不见好转或疼痛呈加重趋势,建议前往医院找专业医生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