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9 必须正骨的病-踝扭伤

齐伟医生 发布于2020-02-03 20:27 阅读量11413

本文由齐伟原创

    踝扭伤俗称“扭脚”,是骨伤科常见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天约有13万人会扭伤脚踝。一部分经休息或者理疗可自愈,另一部分则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状,转为慢性或者形成习惯性踝扭伤。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筋伤的同时伴随着骨错缝,制动休息、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能够促进筋伤的修复,却无法纠正骨错缝。治疗踝扭伤必须筋骨并重,理筋正骨同时进行。然而,在临床中踝扭伤后接受正骨治疗的寥寥无几,多数牵延难愈转为慢性疼痛或者形成习惯性踝扭伤。

下面案例只是未做正骨治疗的情况之一。

患者:贺某,女,28岁。

主诉:右侧踝部疼痛19天。

病史:19天前扭伤致右侧踝部疼痛、肿胀、皮肤青紫,活动受限。自行休息及外敷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疼痛、肿胀、皮肤青紫消失,但行走时觉踝关节不稳,久行踝部酸痛。经老患者介绍来我科就诊。

症状:右外踝前下方轻微肿胀,行走时踝关节不稳,久行踝部酸痛,休息后缓解。

体征:右外踝前下方轻微肿胀,压痛(±),交叉腿试验(+)。

影像: 未见明显骨质异常。

诊断:下胫腓关节损伤(右)

      踝扭伤(右)

处置:

1、足及小腿部理筋、正骨,纠正骨错缝(多数一次搞定);

2、普通绷带固定2周(早上固定,睡前拆除);

3、正常行走,避免剧烈运动;

4、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口服。

讨论:

此案踝扭伤19日未能完全康复,原因在于足踝部骨错缝未纠正,骨不正则筋不顺,故踝部肿痛不能全消,久行踝部酸痛;下胫腓关节损伤而失稳,虽未达下胫腓关节分离之诊断标准,但存在轻微错缝,踝穴增宽,行走时踝关节失稳,交叉腿试验可明确“下胫腓关节损伤”的诊断。

治疗以理筋正骨之法,理筋法舒筋活血通络,为正骨打下基础;正骨法纠正足踝及上下胫腓关节错缝,骨正筋柔,利于筋伤修复。白天以普通绷带固定限制足踝关节不超范围活动,不会造成二次筋伤;正常行走不制动,有利于筋骨濡养,更不会形成关节僵直。

因此,踝扭伤后一定要“正骨”,加速康复,缩短疗程,以绝后患。

作者:刘剑宏 齐伟 张成 周钰健 孟庆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