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不少见的肝胆胰外科疾病!

刘林森医生 发布于2025-05-25 09:47 阅读量309

本文由刘林森原创



本月在门诊遇到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都行了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恢复顺利。其实"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不少见。在肝胆胰外科门诊,我经常遇到一些因反复腹痛、黄疸或肝功能异常就诊的患者,最终被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CCC)。这是一种先天性胆道畸形,可发生于儿童及成人,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癌变。今天,我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带大家全面了解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指胆总管(连接肝脏和肠道的胆汁引流管道)的局部或全程扩张,属于胆道发育异常。该病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3-4)。

根据国际通用的Todani分型,胆总管囊肿可分为5种类型:

Ⅰ型(最常见,占80%以上):胆总管局部囊状或梭形扩张。

Ⅱ型:胆总管憩室样突出。

Ⅲ型(胆总管末端囊肿):扩张位于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的部位。

Ⅳ型:肝内外胆管多发扩张。

Ⅴ型(Caroli病):肝内胆管囊状扩张。

二、病因?

目前认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胚胎期胆管发育异常:胆管壁先天性薄弱,导致胆汁排出受阻,逐渐扩张。

2 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U):胰管和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胰液反流入胆管,破坏胆管壁,引发扩张。

3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可能与基因突变相关。

三、有哪些症状?

典型症状

腹痛(右上腹或中上腹隐痛或绞痛)

黄疸(皮肤、眼白发黄,尿液颜色加深)

腹部包块(部分儿童可触及右上腹囊性肿物)

反复胆管炎(发热、寒战、恶心呕吐)

胰腺炎(若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可导致胰酶激活,引发腹痛)

四、如何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1. 首选检查:超声(B超)

无创、经济,可初步发现胆管扩张。

但难以显示全段胆管,需进一步检查。

2. 金标准: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无创、清晰显示胆管及胰管结构,判断囊肿类型及胰胆管合流情况。

3. 其他检查

CT:评估囊肿与周围血管、器官的关系。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创检查,可用于取胆汁活检或放置支架。

肝功能检查:评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

五、不治疗会怎样?有哪些严重并发症?

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出现:

1反复胆管炎→败血症、肝脓肿。

2 胆汁淤积→胆结石、肝硬化。

3 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糖尿病。

4 癌变风险:成人患者胆管癌变率高达10%-30%!

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

六、如何治疗?必须手术吗?

1. 手术是唯一根治方法

原则:完全切除囊肿+胆肠吻合重建胆汁引流

儿童患者:建议尽早手术(1岁后即可考虑),避免并发症。

成人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应手术降低癌变风险。

2. 手术方式

传统开腹手术:适用于复杂病例。

腹腔镜微创手术(主流):创伤小、恢复快,术后5-7天可出院。

机器人辅助手术:精准度高,但费用较高。

3. 术后注意事项

低脂饮食,避免胆汁淤积。

定期复查肝功能、超声或MRCP。

成年患者需长期随访,警惕癌变。

七.建议

1 不明原因腹痛+黄疸,务必排查胆道疾病!

2 婴幼儿黄疸不退,需警惕先天性胆道畸形!

3 确诊后尽早手术,避免并发症!

4 术后定期随访,尤其是成年患者!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不少见,危害大。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长期正常生活。如有疑虑,请及时咨询肝胆胰外科或小儿外科医生,切勿延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