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能行“保胆取石”吗?

刘林森医生 发布于2025-03-08 23:13 阅读量213

本文由刘林森原创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肝胆外科疾病。在门诊,患者经常会问我:医生,我这胆囊结石能不能做“保胆取石”?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做个解答。

      近年来,"保胆取石"术凭借"保留器官"的营销理念吸引大量患者,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被严重低估。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指南,本文从多个维度论证该术式的不可取性。

一、复发率高且病理基础未消除

保胆取石术仅取出结石,未处理胆囊慢性炎症、胆汁淤积等根本病因。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术后5年复发率达40%-60%,其中30%患者发展为多发性结石。更危险的是,反复取石导致的胆囊黏膜损伤会加速胆囊功能退化,形成"结石-炎症-纤维化"恶性循环。2023年《肝胆外科杂志》一项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保胆组患者最终82%仍需二次手术。

二、癌变风险被严重低估

      胆囊癌约80%与胆囊结石相关,而保胆术使癌变监测窗口期缩短。结石长期摩擦胆囊黏膜可诱发不典型增生,英国癌症研究署数据显示,保胆患者胆囊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12倍。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胆囊癌多表现为无痛性黄疸,确诊时往往已失去根治机会,5年生存率不足10%。

三、远期并发症危害更大

保胆术可能造成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管狭窄等结构性损伤。2022年欧洲消化内镜学会(ESGE)指南指出,保胆术后发生胆源性胰腺炎的风险是胆囊切除术的3.2倍。美国梅奥诊所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保胆组患者术后30年内出现胆管炎的比例高达27%,远超切除组的5%。

四、国际指南明确否定其合理性

包括《美国胃肠病学会(ACG)临床指南》《日本胆道协会(JBD)诊疗规范》在内的全球主流医学机构均明确指出:有症状胆囊结石首选胆囊切除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2021年修订的指南更强调:"保胆取石术缺乏长期疗效证据,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五、严格限定适应症反而加剧风险

理论上保胆术仅适用于极少数特殊病例(如年轻、单发小结石且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但实际操作中超过70%的手术对象不符合这一标准。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违规扩大适应症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骤升至19.6%,远超规范操作的4.3%。

综上所述,保胆取石术看似微创实则暗藏重大健康隐患。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是唯一经过时间检验的安全选择。患者应充分理解手术利弊,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做出理性决策,切勿被"保胆"的表象误导而延误治疗时机。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