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在咳嗽、打喷嚏、大笑甚至提重物时
突然感觉裤子一热
——这种不受控制的漏尿现象
就是典型的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
它被称为“社交癌”
并非因为致命
而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自信
据统计,我国成年女性患病率高达18.9%,但就诊率不足20%,许多人默默忍受着尴尬与不便。
二、为什么会发生?——盆底肌的“弹簧”失灵了
想象盆底肌像一张弹性吊床,托住膀胱、子宫和直肠。当这张“吊床”因以下原因松弛时,尿道括约肌无法紧闭,腹压稍增就会漏尿:
1. 生育损伤:阴道分娩时,胎儿挤压导致盆底肌过度拉伸甚至撕裂,尤其多次分娩、急产或胎儿过大者风险更高。
2. 年龄增长:更年期雌激素下降使盆底组织萎缩,胶原蛋白流失,肌肉支撑力减弱。
3. 慢性压力:长期便秘、慢性咳嗽(如哮喘、吸烟者)、肥胖(BMI>30)持续压迫盆底。
4. 医源性损伤: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可能损伤神经或肌肉。
三、症状分级:你的情况属于哪一档?
轻度:仅在剧烈咳嗽、跳跃时偶尔漏尿,无需使用护垫。
中度:日常活动如快走、大笑时漏尿,需每日佩戴护垫。
重度:轻微动作如翻身、起身即漏尿,护垫无法完全吸收。
四、科学应对:从居家锻炼到微创手术
1. 非手术疗法
凯格尔运动(Kegel Exercise)
精准定位肌肉:排尿时突然中断尿流,感受到收缩的肌肉即盆底肌。
电刺激与磁刺激
医院采用的盆底康复仪,通过电流或磁场被动激活肌肉,适合自主收缩困难者。
2.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适应征包括:
(1)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坚持,不能耐受,预期效果不佳的患者。
(2)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3)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
(4)伴有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病变需行盆底重建者,应同时行抗压力性尿失禁手术。
五、预防策略:从产后修复到日常习惯
产后42天黄金期
产后6周接受盆底肌评估,及时开始康复训练。
生活细节调整
体重管理:减轻5%-10%体重可显著减少漏尿频率。
避免腹压增高:治疗慢性咳嗽、便秘;减少搬运重物;练习腹式呼吸替代憋气用力。
饮水与排尿:每日饮水1.5-2L,忌“憋尿”。
压力性尿失禁不是“难言之隐”,而是盆底发出的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