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小儿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治疗不及时可造成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及时观察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好发于儿童,主要与小儿特殊的鼻咽部解剖结构有关。我们人体的鼻腔与中耳腔经咽鼓管相通,具有调节中耳气压及分泌引流的作用。从下图中我们看到,小儿的咽鼓管比成人更接近水平、官腔短、内径宽,咽部感染更易经此侵入中耳。
其次,小儿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常增生肥大,引起周围组织炎症继发中耳炎的机会增多。此外,中耳局部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也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引起轻微的间歇性耳痛,耳胀满感。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清楚地指出耳部不适,在婴儿则表现为频繁抓耳,容易激怒,哭闹和睡眠易醒。学龄期儿童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等异常现象
预防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家长们要注意的几点:
一、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较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所以预防方式就是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二、避免用力擤鼻。擤鼻时不要两侧同时用力,两侧交替擤,防止把鼻腔和鼻咽腔分泌物吹入中耳,不适当的擤鼻动作,细菌可以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三、学会正确的哺乳姿势,以坐位为佳,哺乳后也不要让小儿立即平躺,防止乳汁经鼻咽腔逆流至咽鼓管。如果宝宝发生呛咳,可使宝宝侧躺,上身抬高,头偏向一侧,使嘴角处于低处,让奶流出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