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学上“耳屎”被称为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正常分泌物与灰尘、皮屑混合而形成的。
耳屎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部分人是干性耳屎,呈片状存在于外耳道内,人们称之为“干耳”。也有一部分人耳朵油脂分泌旺盛,耳屎比较粘稠、看起来颜色比较深,油油的,有的会流到耳外,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油耳”。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耵聍是干性还是湿性,都属于正常现象,是由遗传基因和饮食习惯决定的,不需要过多在意。
耳屎不是越掏越干净
耳屎相当于耳道的凡士林,有滋润耳道的作用。所以经常掏耳朵对耵聍腺是一种刺激,反而会分泌出更多耳屎。
耳朵痒,并不一定是因为耳屎太多,也可能是耳屎太少。因为耳屎有一定的抵抗细菌、真菌的作用,有些耳朵痒就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的。就是说耳道内有它自己的菌群生态平衡,人为地去干扰就会打破这种平衡。
另外掏耳朵时还可能引入新的种类的病原菌,比如手不干净就乱掏或者抠完脚(有脚气)再挖耳朵,都可能会被真菌盯上。一旦感染了,最好及时到医院做检查。
用棉签掏耳朵并不安全,棉签头部的体积偏大,会把一部分的耳屎怼向耳道深处,容易给一些偏大或偏硬的耳屎创造了“扎根”的条件,日积月累,反而有可能会形成耵聍栓塞。
另外,有些木杆棉签做工低劣,掏耳朵时容易出现棉球掉落、杆部折断在外耳道里,这在耳科门诊是常见的外耳道异物类型,使用前最好小心分辨。即使没有断裂,棉签上的棉絮落在耳朵里,还可能感染导致外耳炎。
当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这种情况称为“耵聍栓塞”。当耵聍栓塞形成,轻则会出现瘙痒,重则会出现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不适。若耳朵进水后则会导致症状加重,并且易于引发感染,导致外耳道炎,甚至中耳炎,出现耳痛、流脓等不适症状。
因此,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寻求耳鼻喉科医生帮助,确定问题的原因,若是单纯由于耵聍栓塞所致,由耳鼻喉科医生帮忙将耵聍取出。若耵聍质地较硬,或者嵌顿在外耳道内,则需先用耵聍液(例如碳酸氢钠滴耳液)滴耳软化耵聍,数天后通过外耳道冲洗将耵聍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