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CT 是利用正电子核素(如 11C、13N、15O、18F 等)标记葡萄糖等药物作为示踪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呈现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代谢功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示踪剂为 18FDG(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
PET-CT 是肿瘤科常用的检查手段,优于CT、MRI等影像检查。PET-CT 在肿瘤影像检查上应用最为广泛,但其适应症不仅仅局限在肿瘤。
四大适应症:
肿瘤疾病:利用 PET-CT 可以发现早期肿瘤,寻找原发和转移灶,鉴别有无肿瘤复发,对肿瘤进行分期和再分期,指导确定肿瘤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PET-CT 能准确定位癫痫灶,以便采用 χ 刀或 γ 刀精准治疗;它也是诊断抑郁症、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独特检查方法。
心血管疾病: PET-CT 的心肌成像被公认为评价心肌活力的「金标准」,也是心肌梗死再血管化 (血运重建) 等治疗前必要的检查。近年研究表明,18F-FDG PET-CT 在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结节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血管炎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决策制定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感染与炎症临床应用:《FDG PET/CT 感染与炎症的诊断应用》指南推荐 10 种疾病可行 PET-CT 检查。
那么PET-CT 提示有高代谢灶!那... 就是恶性肿瘤吗?
不一定,肺是 PET-CT 诊断恶性肿瘤最易发生假阳性的部位。PET-CT 出现假阳性率的主要原因有:
人体部分组织本身代谢相对活跃,可导致假阳性的生理性摄取,例如头颈部唾液腺及淋巴样组织、甲状腺、胸腺(尤其是儿童)、哺乳期乳腺、泌尿道结构(内含排泄的 18F-FDG)、女性生殖道等。
炎症病变:术后炎症、感染,放射治疗后(如放射性肺炎)、肉芽肿病变(如结节病、真菌病或分支杆菌病)、造瘘口和引流管、脏器炎症、淋巴结炎、新发的骨折部位和关节再造。
某些良性肿瘤:例如垂体腺瘤、肾上腺腺瘤、甲状腺滤泡状腺瘤、结肠腺瘤样息肉及绒毛样息肉、卵巢泡沫细胞瘤和囊腺瘤、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平滑肌瘤等。
增生或发育异常:Graves 病、 Cushing 病、骨髓增生异常、纤维化发育异常、Paget 病。
缺血、冬眠心肌。
伪影。
由此可见,PETCT提示高代谢不一定就是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