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珍惜孩子的原始储备?

邓铤明医生 发布于2024-10-04 19:39 阅读量158

本文转载自科普中央厨房

    早在孩子近视之前,他们双眼的“远视储备"就在悄悄消耗。远视储备是怎么保护孩子视力?如何预防远视储备被提前透支?

什么是“远视储备”

    人类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大多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而视力的形成是通过如下途径:光线通过眼睛的屈光系统(即角膜、晶状体等)的折射后到达视网膜,随后在视网膜感光细胞作用下转化为电信号,这些信号再经过神经,传导至大脑的视觉中枢成像。

            

人的眼睛就像一台变焦的照相机。
   
       婴儿出生至3岁之前因为眼球前后轴比较短,成像的焦点会落在相机底片(视网膜)的后方,类似远视眼的情况。不过孩子晶状体的屈光力很大,可以通过自己眼睛肌肉的调节,让影像落在视网膜上。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眼轴会加长,逐渐发育为正视眼,这些远视的“储备”也被渐渐消耗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眼球发育最快,到达3岁时发育速度减退,10岁眼球大小基本定型,生理性远视基本就消失,这个过程就称为“正视化”。一般来说,在不同时期孩子眼睛的生长速度不同,眼球后部生长速度比前部快。
     
     “一般3~4岁的孩子都有200~30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这200~300度的远视可作为‘储备’供损耗,保护他们不那么快患上近视。”也就是说,孩子有轻度“远视储备”,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正常用眼的情况下,每个年龄段远视储备有一个大概标准:6岁一般为200度,9岁为100度,10至12岁左右基本基本消耗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孩子的远视储备数值都一样。远视储备的数值和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有关系。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孩子的远视储备相对低一些。
                                              
“原始储备”是近视的预言家
       引发青少年近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其中,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指屈光度为600度以上、伴有眼轴延长的一种屈光不正)的形成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远视储备量高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先天的优势。天生的远视储备量比同龄人高,孩子发展成为近视会比同龄人慢。

       大量研究发现,一旦远视储备量消耗完毕,就不可逆转。如果孩子不注意用眼习惯,眼轴的加长、远视储备的消耗会超出正常的“正视化”过程,并有可能引发近视。可以说,远视储备是近视的“预言家”。远视储备的下降,就是近视早期预警信号。

视储备消失就一定会近视吗?

未必!!!

       远视储备在10岁之前消失,只能说明以后得近视的概率会增加,以后是否会得近视和孩子的用眼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并且,远视储备不是造成近视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只能说,远视储备是一个信号,提醒医生和家长孩子有没有近视的风险。
       因此,远视储备消失并不是肯定就会得近视,远视储备数值正常,也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注意用眼习惯,远视储备衰减的速度非常快,还是要引起一定重视。
                                              
增加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适用

       先天远视储备量低的孩子没办法改变现状,把重点放在改造后天环境更有意义。比如,如果父母有高度近视,尽量推迟小朋友接触电子产品年龄;每天至少保证2个小时以上户外运动,课外班也尽量多选择一些户外项目,减少琴类、书法、阅读、网课等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的项目;定期监测孩子视力、眼轴变化。

        其实,相比监测远视储备,眼轴变化是病理性高度近视更为敏感的指标(眼轴每加长1mm,近视度数增长300度左右),因此更有效的方案是监测眼轴的变化。

        眼轴加长跟身高一样无法再缩短,所以真性近视不戴眼镜会让影像一直无法落在视网膜上,反而会加快近视进展。各种近视控制措施,核心都是让眼轴增长缓慢一些。

              
    (图源:太帅图库)


       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户外活动时间增加可以明显减缓近视度数增长和眼轴长度增长。对于还没有近视的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增加也可以明显降低发生近视的风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