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知有副作用医生还是建议吃西药?

罗晓光医生 发布于2019-06-11 21:00 阅读量8562

本文由罗晓光原创

当医生比较苦恼的一件事,是患者及家属对“西药副作用大”这一观念的固执以及随之而来的拒绝药物,此处想跟各位病友及家属多聊几句:

1、 西药确实有副作用,但发生概率不大,我参加过临床新药试验,凡是在用药几个月期间发生的所有事件,不管是否与药物有关都记录在案,包括阑尾炎,感冒等这些连当事患者都认为与用药无关的事件将来有可能出现在说明书的罕见副作用中,所以对于说明书上罕见的副作用,我很少去关注,既因为发生概率非常低,也因为是不是由药物引起难以确定,药物公司仅是根据法律要求履行告知义务。

2、 第二、即便是有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皮疹等,也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停药后自行好转,即:即便有副作用也是可逆的。以往曾经有药物进入市场前,还处在试验阶段时,发生了概率极小的(一千人小于3人)不可逆性肝损伤,这个试验立刻叫停并药物被踢出了临床用药范畴,因此能够进入临床使用范畴的药物,即便出现副作用也是可逆的,随停药而好转。曾经的帕金森受体激动剂协良行就是因为发生了不可逆的心脏瓣膜纤维化而被停止使用。

3、 很多患者特别怕药物伤肝伤肾,其实我在大学上《生理》课时,对于肝脏功能描述的第一个词就是“解毒”。

我经常劝导患者说:人长了肝脏就是为了代谢各种入口的东西,包括食物也包括药物,这就是肝脏的工作,而临床用药尤其是帕金森药物本身不会去主动毒害肝脏和肾脏,最多是让肝肾多做一些工作,而实际上肝肾本身平时储备能力很强,大多数时候我们只使用了它们不到一半的工作能力,因此为什么同是身体的器官,宁肯省下肝脏肾脏养尊处优,也要让身体其他器官承受疾病的痛苦呢。

4、 一般情况下,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我在面诊时只要时间充裕会提前告知患者,即便没有充分告知,了解上述情况也不应该再发生一看说明书就轻易停药的错误。

讲一个小故事:最爱研究说明书的是文化修养比较高的老年患者,他们一边戴上花镜,一边用红蓝铅笔勾画出那些怵目惊心的副作用描述,全心盯住副作用,而忽略了该药可能正向作用。

一位老先生就是这样,他就诊时对我是否按医嘱服药的提问支支吾吾,还疾言厉色的不允许老伴说话,而在我调整完用药、结束就诊后又显得迟疑,欲言又止。

终于他走道门口要离开时,突然转过身下定决心般的对我说:“罗大夫,我实话告诉你,我根本就没吃你开的那个药,我看副作用太大了”。

我不禁好气好笑,老先生的突然坦白其实并不意外,只是觉得他白费了力气抢号、排队等候,到医生面前又不敢以实相告,内心的矛盾焦虑可想而知,如果不说实话,回去即不敢相信医生根据错误信息开具的处方,又要继续忍受病痛,还会受到家人埋怨以及自己内心的折磨,实在是苦不堪言,只因为对“是药三分毒”的执念,他至少是第二次同样的主诉来看病,我的怀疑也曾在脑子里闪动了一下。

见状我又重新解释了正确的药物副作用的认识,老人终于同意回去按医嘱服药,大约2个月后再次见到他时,俨然精神状态明显提升,失眠难受等症状均显著好转,也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对于药物副作用的惧怕和拒服让本该早些摆脱病痛的老人多忍受了半年痛苦。

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面诊时不仅要分析病情找出合理方案还要说服病人,纠正陈旧错误观念,让患者抛弃怀疑恐惧,遵循科学正确的治疗用药,回归轻松生活。


作者介绍:

   •罗晓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师从国内帕金森泰斗上海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 博士后 •2008年建立东北第一个帕金森专病门诊 •十余年帕金森病诊治经验,建立详细病历档案4000 份 •2012年开始帕金森DBS手术工作,治疗200余名DBS手术患者 •中华医学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 委员 •2019年1月从沈阳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

 每周一出诊帕金森专病:上午诊治 罗医生的初诊患者(尚未建立病情档案者),下午诊治 复诊患者(经过详细问诊已经建立病情档案者),

仅在周一诊治帕金森病,其他时间为普通门诊,请患友务必遵守制度,按要求预约挂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