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张罹患帕金森痴呆谈起

罗晓光医生 发布于2019-06-11 01:19 阅读量6317

本文由罗晓光原创

老张今年72岁,70年代的大学生,退休12年了,退休前1年被诊断帕金森病,那时仅是右手抖,双腿迈步吃力,一晃10年过去了,由于积极治疗,病情控制的还不错。不仅吃药后行动自如,生活上能够照料自己,闲暇之余,还能帮老伴扫扫地,提提菜。大家都说:这帕金森病没有难住老张。可近1年来,家人发现有点不对劲,老张和以前不一样了,光想自己的事,不管别人,一说吃饭不等做好,马上就要吃到嘴里,不然就敲桌子不满意,饭桌上也只顾往自己碗里装,并且跟8岁的孙子抢菜吃,甚至还偷吃了外孙女的小食品,事后不承认。为人处事也不同以往:乱接不认识人的谈话;怀疑女儿偷自己钱;又说老伴给自己下药等,搅闹的家里鸡犬不宁。另外,这3-4年来记忆力也明显不如从前,拿东忘西,烧完水忘记关煤气;问完一件事情转身就忘,反复再问;上个月差点在家门口让骗子把存折骗走,幸亏被及时赶回的女儿制止,还有一次在小区门口走丢了,被邻居送回来。现在家里人不敢让他管钱、不敢放他一个人出门。以前老张可不是这样的人,非常关心家人,疼爱孙辈,单位里为人精明,处事周到,记忆力超群,与眼前的他简直是判若两人。难道是脑子又出了毛病,家里人商议后,赶紧送老张去医院。到了医院医生问明病情后,又让老张回答了一些问题,家里人这才发现:问题多着了,看也看错、听也不明白、算术也不对、简单图形照着画都不对,这人不是傻了么。听了医生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还是帕金森病在作怪,老张患上了帕金森病痴呆。 经过医生仔细询问和用药对症治疗后,老张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不再胡搅蛮缠,夜间睡眠也极大提高,看电视能够坐住,能看懂,还时不时能够点评时事和剧情,并再度关心老伴,有时还嘘寒问暖,以往那个体贴的老伴又回来了。家人都说:早知道帕金森还会痴呆,早就去诊治了!

帕金森病痴呆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很多患者在诊断初期就可以发现认知功能的减退,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逻辑思维能力下降,很多还在工作的患者会发现工作能力不如从前,以往轻易记住或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拿笔写下来等等,都可能是帕金森病影响了认知功能。而这些症状常常被患者及家属忽视,尤其是年纪大的患者,记忆力下降大都认为老了,糊涂了,是正常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延误了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认知障碍继续加重,伴发了一些精神症状,如行为异常、妄想、搅闹家人、与以往判若两人等,被认为“磨人、胡搅蛮缠”,家属不堪其扰,才想到是病态而就医。本文病例中的老张就是先有记忆力的下降,并未引起家人足够重视,直到出现了一些非本人性格的异常行为、与小孙子争吃、怀疑家人不轨、甚至钱财受骗、家门口走失后才引起家人的警觉。因此凡有帕金森患者病程较长,并出现了认知的改变等,都应该时刻警惕帕金森病痴呆的发生。此时虽然患者行动能力在药力作用下尚存,甚至可以生活自理,但严重的认知障碍、精神症状显著影响了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像病例中老张这样虽然用药后活动不受限制,但最终还需要有家人陪在身边,不能独立,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帕金森痴呆治疗首先考虑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常用的药物包括卡巴拉丁、多奈哌齐、美金刚等,同时停用或减量影响认知的药物如盐酸苯海索等;如果出现了精神症状而抗痴呆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等,需要同时注意该类药物的副作用如粒细胞数量下降等。

帕金森的认知障碍决定着患者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及时发现治疗这一大类的症状对于真正改善患者症状、还整个家庭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实现治疗的首要目标至关重要。


作者介绍:

   •罗晓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师从国内帕金森泰斗上海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 博士后 •2008年建立东北第一个帕金森专病门诊 •十余年帕金森病诊治经验,建立详细病历档案4000 份 •2012年开始帕金森DBS手术工作,治疗200余名DBS手术患者 •中华医学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 委员 •2019年1月从沈阳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

 每周一出诊帕金森专病:上午诊治 罗医生的初诊患者(尚未建立病情档案者),下午诊治 复诊患者(经过详细问诊已经建立病情档案者),

仅在周一诊治帕金森病,其他时间为普通门诊,请患友务必遵守制度,按要求预约挂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