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科普

周宜龙医生 发布于2025-02-19 10:46 阅读量10750

本文由周宜龙原创


腺样体,听起来像是个神秘的组织,其实它就在我们的鼻咽部“隐居”。它位于鼻腔的最后面,像是一个“看不见的守护者”,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呼吸道。虽然我们无法用肉眼从鼻孔里直接看到它,但它却在我们的呼吸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腺样体从我们出生时就存在,6-7岁时达到“巅峰”,10岁后逐渐“退休”,到了青春期基本就“功成身退”了。不过,如果它“过度膨胀”(肥大),可能会带来一些麻烦。



腺样体肥大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病理性肥大和生理性肥大。

 

病理性肥大:炎症的“连环套”


主要原因: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是腺样体肥大的“头号元凶”。这些炎症反复刺激腺样体,让它“膨胀”起来。


图源:腾讯医典


其他因素:胃食管反流和家族遗传史也可能“推波助澜”。

 

儿童时期,上呼吸道感染频发,腺样体就像个“气球”,被反复吹大。虽然有些孩子在炎症消退后,腺样体会“缩水”,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已经“膨胀”到无法恢复原状。更糟糕的是,腺样体肥大会堵塞后鼻孔,导致鼻腔引流不畅,反过来加重鼻炎和鼻窦炎,形成一个“炎症→肥大→更严重的炎症→更肥大”的恶性循环。

 

生理性肥大:只是“胖了点”


如果腺样体肥大没有引起鼻塞、打鼾、张口呼吸等问题,那就属于“生理性肥大”。这种情况下,腺样体只是“胖了点”,对孩子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没有影响,只需要观察即可,不需要特别处理。



腺样体“藏”得很深,无法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以下表现来初步判断:

 

睡觉打鼾或张口呼吸:如果孩子睡觉时像个小火车一样“呼噜呼噜”,或者总是张着嘴呼吸,家长就要警惕了。



反复鼻窦炎或中耳炎:如果孩子经常鼻塞、流脓鼻涕,或者耳朵反复发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在“作怪”。




夜间观察法

孩子睡着后,如果嘴巴张得像个“小喇叭”,那就是张口呼吸的“信号”。

 

餐巾纸呼吸检测法

撕一条细长的餐巾纸,放在孩子的鼻孔和嘴巴前:

• 如果鼻孔前的餐巾纸摆动,说明鼻子在呼吸。

• 如果嘴巴前的餐巾纸摆动,说明孩子在用嘴巴呼吸。

 

闭唇实验

轻轻闭上孩子的嘴唇,观察5分钟:

• 如果孩子挣扎或惊醒,说明他依赖嘴巴呼吸。

• 如果没有反应,说明鼻子呼吸正常。



腺样体位于鼻咽部的“交通要道”,向前通鼻腔,向下通咽喉,向外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因此,腺样体肥大可能会“波及”鼻子、咽喉和耳朵,引发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


睡觉打鼾和张口呼吸:这是最常见的表现,长期严重的打鼾可能导致全身性问题,如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

 

鼻炎和鼻窦炎反复发作:腺样体肥大会堵塞后鼻孔,导致鼻腔分泌物无法顺利排出,容易引发鼻炎和鼻窦炎。

 

咽鼓管功能障碍和中耳炎:腺样体肥大可能堵塞咽鼓管,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

 

腺样体面容


长期张口呼吸可能导致“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排牙齿突出(龅牙)、嘴唇肥厚上翘、鼻子和嘴巴之间的距离变长。虽然腺样体肥大是主要原因,但其他因素(如遗传)也可能导致类似的面容改变。




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腺样体肥大的严重程度和孩子的症状

 

轻度肥大: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可以观察。

 

中重度肥大:如果孩子有严重的打鼾、张口呼吸、反复鼻窦炎或中耳炎,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鼻喷激素、孟鲁司特钠等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但需注意副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鼾症或反复发作的鼻窦炎、中耳炎,手术切除腺样体可能是最佳选择。

 

图源:腾讯医典



很多家长担心全麻手术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其实,腺样体切除术时间短(10-30分钟),对大脑发育的影响微乎其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指出,只有多次或长时间(超过3小时)的全麻手术才可能对3岁以下儿童的大脑产生不良影响。



饮食:术后1-2天内以流质食物为主,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正常饮食。


 


疼痛管理: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缓解疼痛。

 

活动:术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以防伤口出血。

 

出血和感染:如果孩子出现大量出血、持续发热或剧烈咽痛,应及时就医。




腺样体:“大家好,我是腺样体,住在你们的鼻咽部。平时我默默守护着你们的呼吸道,但如果我‘发福’了,可能会让你们打鼾、张口呼吸,甚至变成‘龅牙小天使’。所以,请好好照顾我,别让我‘膨胀’哦!”



腺样体肥大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的监测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避免并发症。家长们不必过于焦虑,及时就医、合理干预,孩子的健康就能得到保障。记住,腺样体只是“胖了点”,别让它“胖”出问题!


【特别声明】

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