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来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跟多数的血液肿瘤一样,主要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和免疫系统,因此贫血的发生率约50%-60%,几乎所有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体液免疫功能。由于骨髓与骨组织的天然内在关系,骨髓瘤细胞侵蚀“骨组织”引起骨量减少,临床上表现为骨损害(包括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骨痛、压缩性骨折甚至病理性骨折等),其发生率最为常见超过了80%;与此同时,骨髓瘤细胞分泌大量的无功能的免疫球蛋白,尤其是过量的轻链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约20%-40%)。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加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MM是困难的。有两项大宗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发性骨髓瘤的误诊高达56%-70%,误诊的时间长达1周—10年之间。也导致病人必然误治或延误治疗,另外,由于病人自身及家属医学知识相对有限,对多发性骨髓瘤也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治疗依从性差,因此我们的病人总体疗效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
为正确认识多发性骨髓瘤,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我们定期推出骨髓瘤相关知识,本期主要聚焦MM的流行病学知识。
①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占所有肿瘤的①%,占血液肿瘤的10%。据美国SEER(肿瘤监测、流行、终末结果)数据库的数据,发病率逐年升高,2019年发病率为1.8%。
②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排在血液肿瘤的第②位,发病人数超过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总和。死亡构成比为所有肿瘤的2.1%。
③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传统的化疗,其中位生存时间约为③年。不过,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的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中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大大提高,且病人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依从性显著提高。中位生存时间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就是把所有病人的生存时间按照由短到长的顺序进行排列,排在最中间(第50%位置)的病人的生存时间。类似的概念有中位收入、中位发病年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治疗疗程数等等。
④ 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在美国约为6%-7%,亚裔太平洋人群约为④/10万。台湾的患病率约为5-8/10万。而中国大陆缺乏精确的统计数字,不过多数研究认为发病率在2-4/10万之间。如果深圳按照2000万人口计算,新发骨髓瘤的病人约为400-800人/年。
⑤ 根据多家医疗中心的统计研究,中国大陆的MM中位发病年龄为56-58岁。较欧美国家年轻约10岁,我们的病人理应比国外病人疗效好,生存期长。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且差距明显。分析其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早期诊断率较低。
⑥ 美国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9岁,65-74岁年龄段的患者超过了30%的比例。因此,我们说多发性骨髓瘤是老年性疾病一点也不为过,且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加深,不论中国还是欧美国家,MM发病率仍在上升。
⑦ 尽管75-84岁年龄段的MM病人其死亡率最高,将近达到1/3。但是,这是统计学得出的结论。对于具体的病人,其基础疾病、病人个体差异、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等因素相差异显著。因此,对高龄患者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每个病人都得到合适的治疗。
⑧ 依照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及有无,临床上可以将多发性骨髓瘤分为⑧ 种类型,分别为IgG、IgA、IgD、IgM、IgE、轻链型、双克隆及不分泌型。前2种最为常见,大约占了所有骨髓瘤病人的70-80%。
⑨ 有条件接受新药、新的治疗方法病人,其中位生存时间为8-10年。且生存时间还在延长,尽管目前我们认为MM不可治愈,假以时日也许多发性骨髓瘤治愈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