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感悟:
今天分享一下一些佛教知识的运用和心理学视角的解读,仅仅是一家之说,非科学结论。
首先我们从“戒、定、慧”谈起,我个人认为在佛教里最基础的方法和修行过程,关于万事万物的刻意加工解读方式。我们都知道,戒生定,定生慧,起点是戒,要思考清楚我们戒的是什么,答案是“贪、嗔、痴”。
贪的靶点在佛教里是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奢求而不能停止。心理解读“贪”,是人苛求外部给予的各类事物,食物、名利等的无度,再多也呈现为不满足的沮丧。“贪”也呈现为两种不同的外显模式,要,不得,愤怒,不敢要,不得,沮丧。“贪”的结果对应的是六道轮回中的“饿鬼道”,我们要去时间化解读佛教表述,六道轮回是托喻人处于贪的困扰状态(相)。
“嗔”是怨,靶点是人,表现为人际关系互动收益不足的挫折反应。“嗔”是个人主观的结果,无法做到对关系彼端主观的认同和接纳,也就心理学中的共情和同理心。“嗔”的结果对应六道轮回中最痛苦的恶道—地狱道,是最难解脱的道。《红楼梦》对“嗔”,有着详细的解读和阐述。心理学解读中“嗔”的力量释放方式是攻击,或指向对方,或指向自己。
“痴”的靶点是不管不顾的态度,无上限和下限,失去理性,陷入类动物的直觉思考和行动。“痴”的结果对应六道轮回的“畜生道”。心理学解读是思维的进化尚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常用“愚痴”来形容。
其次我们如果戒掉了贪嗔痴,我们就发展到了“定”的阶段。定的阶段也是连续谱,初中高对应六道轮回中的三善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相对好解读,可以看作心理认识突破的程度、心理状态的稳定程度的层级由低及高。
最后是“慧”,靶点是人格成熟度,佛教表述为“本自具足”的状态,对应跳出轮回(生活)的痛苦,进入“极乐世界”。慧是修行的结果,咨询中人的成长也是过程的自然结果。
总而言之,佛学和心理学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研究心灵的学科,关于佛学更多解读,如“苦集灭道等”后续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