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黄疸是生病了吗?

李介民医生 发布于2021-05-25 17:40 阅读量6203

本文由李介民原创

医学上说的“黄疸”,是指血液循环中的“胆红素”过高了。当人体胆红素产生过多、或/和排出受阻时,血清胆红素大量潴留,因而出现皮肤、粘膜及其他组织器官黄染的现象。所以,“黄”不一定是黄疸,如吃橘子过多出现的皮肤发黄。

一.胆红素的来源

1. 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正常人血中红细胞的寿命为100~120天,每天约1%红细胞衰老死亡。由血红蛋白分解而来的胆红素约占胆红素来源的80%。

2. 肝脏或其他组织内含血红素的血色蛋白。

二.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      

新生儿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早产儿低于70天,足月儿约80天), 胆红素产生多;肝细胞摄取和加工胆红素的能力低下,而且排入肠道的胆红素的又被大量重吸收——肠肝循环,因而新生儿容易发生体内胆红素潴留——黄疸,医学上称之为“新生儿黄疸”。

正常情况下,60%的足月儿可出现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生率则在80%以上。如果是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血清总胆红素小于221~256μmol/L、足月儿黄疸于生后2星期内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小于17μmol/L)、早产儿3~4星期内消失、一般情况良好、称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无须处理。如果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染过重、迟迟不退或退而复现等,就要考虑病理性黄疸了,需要看儿科医生。

若胎儿出生时因头部受挤压,合并头颅血肿,由于吸收过程中扩大了机体胆红素的来源,可使得“生理性黄疸”加重,消退延迟,易致误判“病理性黄疸”。

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256μmol/L,虽然属于生理值,但也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遗留终身残疾。

母乳性黄疸,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停哺乳3~5天黄疸可明显下降。但是个排他性诊断,须十分谨慎。

黄疸属于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应该由医生来鉴别、诊治。生理性黄疸始终是排除性诊断;生理性或病理性,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若以猜测、碰运气来处置,是有较大风险的。

如果还有兴趣要进一步探究,下面内容可供参考。

 

说明: D:\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企业微信截图_1589964572842.png三.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四.经验体会

新生儿黄疸病因复杂,对每一例黄疸患儿均应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在降低胆红素的同时,尽快明确病因。临床在鉴别诊断时,除以血清胆红素为重要依据外,还需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早产儿在喂养过迟,酸中毒、缺氧、低体温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未超过生理性黄疸标准,仍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应纳入病理性黄疸管理。而有些足月新生儿的血清总胆红素虽然已超过一定范围,但一般情况良好,又找不出任何致病原因,也有可能是生理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