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ASD) 的诊断新标准

李介民医生 发布于2020-11-24 11:25 阅读量6436

本文由李介民原创

宝贝N,2岁,原来会说的话,近几个月不说了;缺乏目光交流。

宝贝M,5岁,会背多首诗,唱整首儿歌、叽叽喳喳喜欢说话;和小朋友在一起缺乏互动,常是各玩各的;一些行为显得刻板,拒绝改变。

他们是孤独症患儿吗?

有的家长因宝贝不会说话,甚为担忧;有的则因宝贝模仿说话能力强,被家长忽略。然而,在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中,并无“说话”这一条。

 

一、   ASD概况

孤独症,也叫自闭症,其全名叫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孤独症患病率均显著上升,全球患病率大约在1%左右,成为导致儿童残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国际公认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5,于2013年公开发布。该书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2015年翻译成中文《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ASD的最新诊断标准既来源于此。

在此之前,ASD的临床三大类症状概括为:社交、语言及行为问题;新版标准,删除了“语言”。把ASD定义为:以社会交往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官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疾病。

ASD生物学基础尚未完全明确,缺乏生物学标志物。因此ASD是一个症状学疾患。

 

二、   DSM-5关于ASD诊断标准(症状)

采用DSM-5关于ASD的诊断标准,需要满足A-E 5个条件:A在多种场合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有持续性的缺陷;B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C 症状必须存在于发育早期;D这些症状导致社会、职业或目前其他重要功能方面有临床意义的损害;E 这些紊乱不能更好地用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或全面发育迟缓来解释。

A 在多种场合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有持续性的缺陷,表现为下列目前的或历史上的情况(以下为示范性举例,而非全部情况):

1.社交情感互动中的缺陷,例如,从异常的社交方法和不能正常地往来对话到分享兴趣、情绪或情感的减少,到不能启动或对社交互动做出回应;

2.在社交互动中使用非语言交流行为的缺陷,例如,从不良的整合式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到异常的对视和身体语言,或在理解和使用手势方面的缺陷到完全缺少面部表情和非语言交流;

    3.发展、维持和理解关系的缺陷,例如,范围从调整行为适合不同社交场合困难,到分享想象的游戏或交友的困难;到对同伴兴趣的缺失。

B  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表现为下列目前的或历史上的情况(以下为示范性举例,而非全部情况):

    1.刻板或重复的躯体运动,使用物体或言语(例如,简单的躯体刻板运动,摆放玩具或翻转物体,模仿言语,特殊短语);

    2.坚持相同性,缺乏弹性地坚持常规或仪式化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例如,对微小的改变极端地痛苦,难以转变,僵化的思维模式,仪式化的问候,需要采取相同的路线或每天吃同样的食物);

    3.高度受限的固定的兴趣,这些兴趣在强度和注意力方面是异常的(例如,对不寻常物体的强烈依恋或先占观念,过度的限制或持续的兴趣);

    4.对感觉输入的过度或不足的反应,或在对环境的感受方面不寻常的兴趣(例如,对疼痛/温度的感受看起来没有明显的不同,对特定的声音或质地的不良反应,对物体过度地嗅或触摸,对灯光或运动的凝视)。

C 症状必须存在于发育早期(但是,直到社交需求超过有限的能力时,缺陷可能才会完全表现出来,或可能被后天学会的策略所掩盖)。

D这些症状导致社会、职业或目前其他重要功能方面有临床意义的损害。

E 这些紊乱不能更好地用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或全面发育迟缓来解释。智力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经常共同出现,做出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智力障碍的共病诊断时,其社交交流应低于预期的总体发育水平。

行为障碍、心智发育水平的界定,往往需要借助一系列量化、标准化的评估工具;而且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复杂的共病等,有赖于医师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往往并非家长看看科普文章就能如愿以偿的。该病症以看诊发育行为儿科医生、儿童精神科医生为宜。

 

三.关于ASD早期诊断与治疗概要

DSM-5明确指出,作为先天性的发育行为障碍类疾病,ASD的症状必定在婴幼儿早期出现。但是对于大多数患儿来说,还是要等到一定年龄的时候才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因为婴幼儿主要生活在家庭中,与别的孩子交往少,对其社会交往能力并无高的要求;孩子早期的运动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尚没有“能力”去表现转圈、排列物品等刻板行为。最初的症状通常不是孩子存在某些异常行为,而是缺乏某些正常行为。

因此,早期诊断ASD并不容易,通常在3岁以后诊断比较可靠。

对于ASD儿童来说,及早开始治疗,获得改善的机会就会明显高于在较大年龄才开始干预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诊断尚不明确的孩子,不能非要等到年龄大了、症状变得典型了再开展干预治疗。

给予科学干预,多数ASD儿童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成年后拥有独立生活、学习乃至工作的能力;少部分的儿童还可以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早期获得诊断和干预的儿童,改善的空间更大。

 

 

 

 

主要参考文献: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