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床(遗尿症)有对策(更新版)

李介民医生 发布于2020-05-24 16:21 阅读量6755

本文由李介民原创


儿童遗尿症发生率与病因

遗尿症,俗称尿床,是一种儿童常见病症。据统计大约有16%的5岁儿童、10%的7岁儿童和5%的 11~12 岁儿童患有遗尿症。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生理节律、膀胱功能紊乱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

遗尿症有自愈的趋势,但仍然约0.5%~2%的患儿持续存在,直至成年期。遗尿症虽然不会对患儿造成急性伤害,但是长期遗尿常常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较大的疾病负担和心理压力,有损生活质量和身心发育。

国际儿童尿控学会( ICCS)和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学会( ESPU),宣布制定了世界遗尿日(World Bedwetting Day, WBD),呼吁公众关注儿童遗尿问题,重视儿童遗尿可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首个WBD于2015年10月17日,主题为:“关注小儿夜遗尿,行动在此时”。之后,设定

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二为“世界遗尿日”。

 

                           遗尿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关于儿童遗尿症的“诊断标准”,国际国内存在争议,有多个版本,下面介绍其中2个。

国际小儿尿控协会( ICCS)定义 : 年龄>5 岁,≥1次/月夜间不自主排尿,且持续时间>3个月。中医儿科临床指南定义: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反复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睡眠较深,不易唤醒。   A.3~5岁儿童,≥5次/周,持续时间>3个月;  B.>5岁儿童,≥1次/月,持续时间>3个月。

其共同点,均包括发生遗尿的年龄、频度、持续时间三大要素。中医儿科临床指南的标准相对较宽松,可能源于中医学“治未病” 的传统理论,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强调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也符合儿童保健的宗旨:早发现、早干预,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事实上,尿床对儿童成长和家庭氛围的不良影响并非大于5岁才产生,家长叙说“崩溃”的并非偶然现象。

 

儿童排尿控制的发育进程

排尿的控制能力,与儿童的发育进程有关。

出生~6个月,由于反射作用,白天及夜晚膀胱排空频繁;

6~12个月,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反射作用,排尿频率降低;

1~2岁,能感觉到膀胱胀满,开始用动作或语言表达;一般18~24月龄可进行如厕训练,训练完成的平均年龄为2.5岁左右;

3~4岁,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神经系统发育进一步成熟,膀胱控制力增强,能延时排尿;

5岁,基本具有控尿、排尿能力。

尿液排出的生理过程:


尿液由肾脏产生(还受脑的调控),经输尿管运送到膀胱,并储存在膀胱中,当积蓄到一定量后再经尿道排出体外。从上述简图可以看到,排尿不是仅由泌尿系统的的结构和功能来决定,还与神经系统有关,从骶髓到大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排尿或不排尿,什么时候排尿,有的孩子可能缺乏掌控能力。

儿童遗尿症的治疗

尿床的原因或病因不一,临床表现多样,归属不同的遗尿症类型。在病史采集中,“排尿日记”是医生评估儿童膀胱容量、是否存在夜间多尿等的重要依据,家长应该积极配合,按照要求准确完成。常规医学检查有尿液、血液、B超等。医生在完成评估、诊断的基础上,量身制定治疗方案。

遗尿症的治疗过程,是帮助儿童相关器官功能成熟、神经系统发育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协作;医学科学、耐心和坚持。

一.基础治疗

家长需要学习有关科普知识,做好疾病的家庭管理。尿床并不是儿童的过错,家长不应就此对其进行责罚。科学的生活模式是儿童遗尿症治疗的基础,并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1.调整作息习惯  规律作息时间,白天正常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避免食用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晚餐宜早,且宜清淡,少盐少油,饭后不宜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尽早睡眠,睡前 2~3 小时应不再进食,睡前 2 小时禁止饮水及食用包括粥汤、牛奶、水果等含水分较多的食品。定时睡觉,上床入睡前把尿撒干净——排空膀胱。

2.奖励机制 帮助孩子树立战胜尿床的信心,不断强化正性行为和治疗动机。家长不应责备患儿,尽可能减轻孩子对疾病的心理负担,让其积极的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3.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习惯 养成日间规律排尿、睡前排尿的好习惯。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定时排大便,积极治疗便秘。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有多种选择,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为去氨加压素,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根据患儿情况调整剂量。初始治疗1~2次/月随访。一般疗程为 3个月,治疗 3 个月后评估疗效。

注意事项:①夜间睡前 1 小时服药,予以少量水送服;②服药前 1 小时小时和服药后 8 小时严格限制饮水,以达到治疗效果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③若患儿出现发热需要大量补充液体,应暂停药,以免引起水中毒。如果已经服用,仍需限制饮水;④必要时监测血压及血钠。

三. 唤醒训练

排尿警铃传感器、闹钟或家长定时唤醒熟睡患儿排尿。

立足于训练夜间排尿控制技能,逐步建立患儿睡眠中对于膀胱充盈的感知与觉醒,完善自主控制排尿的大脑-神经调控网络。

如果医生处方采用报警器治疗,由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有明显效果,患儿应该每晚穿戴,持续治疗2–3个月或至连续14晚不尿床(无论先达到哪个标准)才可停用。

不科学的排尿训练:在非膀胱充盈期的过度叫尿或把尿(如频繁唤醒)、在膀胱充盈期不叫尿或把尿(如长期使用纸尿裤)、尿床后训斥或惩罚。

四.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加强排尿控制和增大膀胱容量。患儿白天尽量多饮水,练习憋尿以提高膀胱控制力,排尿时鼓励时断时续排尿,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五. 心理评估与干预

发育障碍是治疗抗性的额外风险因素。必要时,需进行智能、行为的评估和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六. 其他治疗

如:中医中药、盆底肌训练、功能训练、盆底磁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