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的教育有着这样一大奇观:
一个孩子,如果成绩好,那么他身上的任何问题都不成问题;但假如成绩不好,那么没有问题也会被制造点问题。
青少年成绩提不上去、厌学的问题,在当下已经屡见不鲜。
学习也真的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能让很多孩子单单只因为学习,就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家长们常常缺乏心理学知识,只知道针对“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不断逼迫、施压。
但其实,厌学真正的问题往往并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背后的心理问题,常常和原生家庭、亲子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01.厌学,是心理出现问题的反馈
人们的许多行为异常往往都会和心理相挂钩,厌学同样也是如此。
它是压力情绪下导致的一种回避行为,当行为本身变成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时,我们的本能就会有逃避行为或者无法逃避而处于痛苦之中,同时这也是很多抑郁症的发病诱因。
不过,对于厌学问题,很多家长都会误解为,孩子们逃避的压力源是“学业负担”。
但实际上,更多的压力源来自于并不完善、健康的社会关系网络。
厌学的孩子往往呈现出社会功能受损的特征:
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随意将怒气撒在别人身上;
不知道怎么面对同学、老师,变得与人越来越疏离。
厌学并不是问题的核心,而是心理问题的警报。
对于大部分厌学的孩子来说,Ta们常有以下这几个共性:
第一,孩子早期由其他人抚养;
第二,孩子的依恋关系不够健康;
第三,父母的沟通方式往往是打骂式的;
第四,过早地被父母要求“独立”,比如进入寄宿小学,割断了和父母的关系。
家长们常常不能看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偏执地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非但不能让厌学得以改善,甚至会错失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契机。
02.“恐吓源”往往来自于父母的行为
当家长们看到老师过度教育时,常常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
比如,用体罚的形式逼迫学生学习,哪怕初心是好的,大家也都会认为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然而,当施压人变成家长自己时,大家反而会变得“拎不清”了。
在前来咨询室求助的家长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类型的父母:
他们说,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没办法让小孩好好学习,所以,每天都在和小孩吵架。
去年有条新闻,民警接到报警,说车站广场有小孩跪在地上乞讨。
等到了现场,询问之后才知道是孩子不写作业被请了家长,孩子父亲一怒之下,让孩子在广场上讨饭,让他体会一下“学习不好,以后只能要饭”的生活。
家长们的各种做法,其实比体罚的老师有过之无不及。
但是,家长们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僵。
对于有厌学心理的孩子来说,他们讨厌的可能并不是学习,而是被别人恐吓、打骂以及贬低。
03.重塑亲子关系,才能够解决厌学问题
在心理咨询当中,咨询师会倾听家长、孩子两方面的声音。
在此之中,几乎每一个厌学的孩子,都会提到: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
不管是过度限制还是过度满足孩子,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自于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在于尊重对方。
但是,当家长们面对的孩子的时候,反而理所当然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忘记了给予最基础的尊重。
只有当你像对待另一个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倾听他们,在沟通中达成一致意见,他们才会平和地接纳你的意见。
很多家长不相信,其实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喜欢学习、并且渴望优秀的。
人从一出生起,就会通过“模仿”这种形式开始学习,看到新的颜色、听到新的声音,每一个孩子都会变得很开心。
“学习”是我们的本能,满足了我们探索未知、获取感知幸福的需求。
那么,家长该如何维持孩子的学习本能,不让它“变质”呢?
当孩子们为获得的成就(学习进步)感到兴奋的时候,如果家长们不合时宜地打击(吝啬表扬,认为不够好),“害怕被惩罚”的想法,就会逐渐盖过奖励——即无论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认可。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正确引导孩子的内驱力,在看到孩子为获得进步的时候,鼓励他,让他感受到成就感。
只有这样,孩子对自我的感知才是正向的,他们们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