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测试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体验过。
当然,这里指的并不是“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专业测试,而是诸如:
测一测你的内心有多强大?
测一测你最近的桃花运如何?
先出伸哪只手测出你的性格
......
尽管明明知道这些测试仅供娱乐,但有时候当我们看到结果时,也常常会有一种被“说中了”的感觉。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被称为“巴纳姆效应”,人们会认为那些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而那些描述通常都能够适用于绝大多数人。
那么,像是抑郁、焦虑等心理测评为什么就可以用于评估我们的身心状态呢?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医学上常用的心理测评靠不靠谱,以及诊断、测试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01.抑郁、焦虑等心理测试靠不靠谱?
先和大家说一下结论,再谈其他方面:
任何心理测试,包括网上可以查到所谓专业的诊断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或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都只是仅供参考。
心理异常的评估,和一般疾病的诊断是有很大不同。
例如,心脏病、骨折、关节炎等都可以通过生物化学检验出来,但是心理问题并不能,一般来说大脑扫描、脑递质检测也只是辅助判断心理问题的。
当前没有一种办法,可以通过抽血或者其它检查就能够明确判断出来你属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目前的心理问题判断主要依靠人相对客观(主观)的判断,虽然评估的维度越来越多样以及科学,但是跟一般的身体疾病诊断相比较,可信度还是偏低的。
医生在判断其是否有心理问题时,依靠的通常是患者或家属的口述,倘若故意谎报或扮演,这个也不是一时就能判断出来的。
不过,虽然心理问题的诊断信度不是那么高,但如果感觉到心理困扰,建议还是要去医院接受治疗,需要药物就药物治疗,不需要就进行心理咨询。
02.诊断、测试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看到这,也许大家会问我:
既然测试和评估都不是那么可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医院诊断呢?
一、解决“无名”之苦
“无名”之苦这个词,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很难理解。
但是,倘若你每天都很难受、痛苦、情绪低落,还失眠、日渐消瘦,去医院检查却没什么事,这时候你会如何看待自己?
此时,如果你去做了心理方面的检测,医生告诉你,不要太担心,你这是抑郁症,你的这些表现只是因为生病了。
那你会不会瞬间感觉,找到了问题所在,轻松、释怀了许多?从自我怀疑的痛苦中,转移到了解抑郁、解决抑郁上呢?
这也就是我建议大家积极对待心理问题,做心理诊断的意义之一。
二、心理问题的误诊,影响并不大
心理问题的误诊,在实际治疗中影响其实不是特别大。
因为心理问题诊断和治疗常常是两条路,虽然现在越来越把诊断和治疗方案结合在一起,但是还有些差距。
倘若我们仔细研究下精神类药物的适用症,会发现很多时候给焦虑和躁狂以及精神分裂患者的药物可能是同一种,但诊断标准却并不相同。
此外,药物治疗不一定会有副作用,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大部分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剂量或者药品调整得到一定的缓解。
如果吃了药物后很难受,我们应当立即询问主治医生,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或者药品种类得到缓解。
三、心理咨询师是如何运用测试的?
在心里咨询中,鉴于来访者的情况,会通过心理测试的方式来鉴定来访者的智力、人格等。
有时候,也可能是来访者或其家属会主动提出。
同时,评价来访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心理特点是心理咨询所要涉及的一项工作。
通过心理测试和评估,可以帮助咨询师促进来访者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从而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而我个人在咨询中也经常会借用到测试,看测试的时候,主要看的是来访者的选项,根据选项的回答针对性提问,评估。
其次,在一些测试中,我也会根据比较高的分数进行反馈或询问,这样有时候会有更好的咨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