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自杀的孩子,离开前都是悄无声息的

文守玉医生 发布于2020-08-21 13:48 阅读量6808

本文由文守玉原创

2019年的夏天,一部《小欢喜》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青少年教育的关注,更让“青少年自杀”的话题浮出了水面。

在当下,人们逐渐发现,即便是成长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们,也曾有过无数次想死的念头。

而到了2020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的新闻频繁涌现,有因作弊被抓而跳楼的,有因被训斥而坠桥的,还有更多的因抑郁而饱受折磨濒临自杀边缘的......

孩子出事后,父母悔恨、自责,但终究换不回孩子鲜活的生命,换不回家庭原本的幸福。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脆弱了,遇到一点小事就要自杀。”

殊不知,作业没完成、作弊被抓、被训斥只是导致Ta们自杀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死因其实是恐惧和绝望。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曾经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

01.

生命体验感的缺失

我想,现在的孩子自杀的很大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信仰。

他们大多抱有着这样的态度——

这个世界怎么样都与我无关,对也可以,错也可以,因为都没关系。 

这和家长其实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家长们把亲子关系中大多数的精力都用在了对于学习和竞争的要求上。

现在的孩子,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童年都是与机器打交道多,与游戏接触多,和现实生活的链接少。

每天放学回家,也许只有睡前玩手机的几个小时才是Ta们的“真实生活”,这也是现如今很多有网瘾的孩子被父母强制管教时会轻生的原因——

失去了Ta们的快乐源泉(游戏、手机),那活着就没什么意思了。

对世界的无倦恋,是因为感觉这个世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其无关,少了发现的眼睛,也缺乏了美好的引路人。 

作为家长,这是应该自省的一点,一切的物质与名利,都是暂时的,最真实可以长久拥有的,其实是对生活的感受。

02.

原生家庭是孩子的早期宇宙

原生家庭,对于大人们来说就是,你,另一半以及孩子所组成的家庭。

但是,在没有接触过社会,知识量浅薄的孩子眼中,原生家庭其实就是Ta们的整个世界。

如果原生家庭的氛围是轻松、温馨的,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其他人也会是如此;如果原生家庭中充满了争执与暴力,那么孩子对于外界就会充满了恐惧和抵触。

倘若孩子长期在一个充满不安与恐惧的环境中,那么就形成一种自卑感,严重者会导致一系列诸如社交恐惧症、抑郁症、躁郁症等心理障碍,乃至自杀。

现在十分严重的问题是,很多的父母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打的行为虽然减少了,但是经常是各种否定、比较、批评指责,甚至是羞辱。

部分教育者更是全靠羞辱来管理青少年,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钟美美模仿老师”的视频充分表露这一点。

我们这里不否认绝大多数父母、老师尽职尽责,但是,也不能忽视成年人这些对孩子施加的语言暴力,严重伤害和摧残了孩子的自尊心,轻者导致孩子一生自卑的性格,重者就会引发惨剧。

03.

察觉隐藏的求救信号

很多自杀者在自杀前一段时间往往都会存在各种消极的情绪:悲观、抑郁、焦躁不安、无价值感、异常强烈而无法宣泄的愤怒等等。

有的孩子会主动和父母沟通,希望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有的孩子会不自觉地表现在日常的言行中。

当家长们注意到孩子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无法缓解时,请你多关注一下,也许这正是Ta发出的求救信号。

除了情绪以外,在孩子其他的表现中也会暗藏着求救信号:

学习态度和方式的变化:突然对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学习态度和方式突然变得消极、无法专心等;

作息习惯的变化:睡眠质量下降、难以入睡、易醒等;

与人交往的变化:突然变得回避交往、突然非常主动进行社交等;

其他变化:严重抑郁后的突然平静、食欲下降、身体状态不佳等等。

当然,这些也可能只是身体状态不佳或者其他原因的表现,但我们谁也无法保证它不是危及生命的信号,所以请务必不要轻视它。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

在选择死亡之前,不妨多想一句:其实,活着,我们已经赚到了,千万别轻易去死。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