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的一个好朋友结束了自己为期一月的恋爱短跑。
在一起是她提出的,分手也是她说的。
她和我吐槽的原话是,
“我本来就易燃易爆易丧,特别容易有情绪。本以为恋爱以后,就能有人倾听我的情绪,却没想到他比我事还多。”
我祝她早日拥有稳定平静的情绪,她纠正我:“你应该祝我早日找到一个情绪稳定的对象。”
我发现周围有很多人对恋爱、婚姻可能都抱有一种不合理的期待:
期待找到一份爱情成为自己的避风港,让自己的所有脆弱和情绪,都能在其中得到倾听和接纳。
可偏偏总会不巧的发现,对方的想法也和你不谋而合。
于是你们相互期待着彼此成为彼此的避风港,然后发现Ta不仅不能避风,反而比你还能招风,一天比一天互相看不顺眼,最终只能互相提交一份不及格的成绩单。
所以,爱情真的能成为你的避风港么?
01.怎样的爱情才能被称为“避风港”?
当你期望把一段恋爱当做避风港时,你期望的究竟是什么?
是受挫时的安慰,孤单时的陪伴,沮丧时的鼓励,悲伤时的共情?又或许还有更多?
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研究者提出的支持性伴侣,似乎正符合多数人想象中的“避风港”:
情感支持,能够在你沮丧的时候安抚你。
相处体验,相处起来很愉快。
生活支持,能帮你一起做家务
经济支持,在你困难的时候能够借钱给你
指导建议,能够给你好的指导教你如何去做一件事
这种“支持性伴侣”,能够让你在关系里有更少的冲突、更高的关系满意度、更低的抑郁程度。
除此之外,他们会有更强的包容性、更多的移情、更容易向你妥协、对你有更多的尊重……
真的是非常理想,且美好了!
02.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失望
既然避风港型的另一半是真实存在的,那为什么我们却总是遇不上?
一个原因是:即使你遇到了,你也可能识别不出来。
支持性伴侣也并不完美,Ta 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和闹心的事情。
此类人群并不是不会发生冲突,而是更加擅长解决冲突。
而你身边的Ta,很可能因为偶尔的一次情绪失控,就被你剥夺了身份,失去了成为避风港的资格。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你越是期待恋人成为你的避风港,你就越有可能会失望。
就像陈屿在《三十而已》里说:
结婚就是图个安稳,本以为婚姻就是避风港,没想到那么糟心。
其实,不管是“图安稳”,还是把婚姻当避风港,这些都是亲密关系中的不合理期待。
心理学家曾说过:“每段婚姻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够保持不脱轨。”
而不付出努力、只想获取,就是不合理期待,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导致关系脱轨。
就像《三十而已》中的陈屿,经历过很多童年创伤的他(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对弟弟偏心、弟弟对他的陷害以及家境的贫穷),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段稳定幸福的婚姻,作为自己人生的避风港。
于是他便向往能够和一个单纯、简单、不来事儿的女孩结婚,从而避免原生家庭的创伤重演。
但是,也恰恰是因为陈屿所抱有的这种期待,才会让自己一次次地对婚姻失望、有怨气。
03.“避风”和“当港”是相互的
遇到一个支持性伴侣很难,即使遇到了,你会发现Ta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缺点。
心理学家提到了两种爱情中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觉得自己身上的特质、伴侣身上的特质、恋爱关系都是固定不变的。
而在Ta们的眼中,人和关系也都只有“好”和“不好”两种分类。如果一段关系需要付出努力去改变,那么就说明这段关系是不好的,此类恋人也是不适合的。
怀有固定型思维的人群,往往是最不愿意在亲密关系中努力的那个。
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这种固定思维模式也不要为此沮丧,因为仅仅是意识到自己的现有的思维模式,就能对你当前的关系产生巨大的改变。
等到你学会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另一半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且坚信你们能够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时,那么你就拥有了成长型思维。
同样面对情绪化的恋人,固定型思维的人可能会因为受不了这种激烈的情绪而选择回避,甚至酝酿着分手。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即使也受不了恋人的情绪,但他们会选择一起解决情绪问题,并相信恋人会逐渐成长,会变得情绪稳定。
童话故事《睡美人》里:沉睡了100年的公主,什么也不用做,躺在那儿等着被王子亲醒,就能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但现实却是,倘若你就躺那儿什么都不做,根本就不会有王子来找你。
即使你费劲千辛万苦找到了王子,你也会发现他浑身上下都是贵族王子病等着你去治。
如果你总想让对方去做改变,让对方去做避风港,却一直都没有给予相应的爱和包容,那么你期待的改变恐怕永远都不会发生,Ta 也很难成为你理想中的避风港。
改变是相互的,大风来了,也是要一起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