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强迫”的怪习惯,你有出现过吗:
强迫动作;手一定要反复洗干净
强迫思维;来回检查车门、车窗
强迫思维;手机上的消息一定要点掉
强迫意向;脑中总会出现“坏想法”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或许都可能出现过以上这些强迫现象。
一般来说这种强迫现象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不引起明显焦虑等情绪的话,就属于正常的表现,我们不必过于担忧。
只有当“强迫现象”给个人或是周围人带来烦恼和痛苦,给生活或工作造成影响了才可能属于强迫症。
强迫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大约为1%,通常人们所说的“洁癖”、“恐艾症”等均为强迫症的一种表现。
结合临床实践,国内的强迫症人数大约有500-1000万人。
80%的强迫症会在25岁以前发病,且男性患病人数高于女性。
强迫症是什么?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焦虑-强迫行为”的恶性循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
强迫思维指一些引发焦虑的、重复出现的念头、冲动和意象。
常见的强迫思维包括:
对细菌或弄脏的恐惧
对他人或自己的攻击性念头
希望物品达到对称或呈完美顺序
......
强迫行为指重复性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出现不仅为了摆脱焦虑,也为了避免那些强迫思维中的结果。
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
过分清洁或不停洗手
用一种特别的、精致的顺序排列物品
重复检查事物,类似重复确认是否锁门或关了微波炉
强迫性的计数
......
对于那些通过专业的量表和结构性访谈被诊断为强迫症患者的人们来说,还常常会有以下体验:
无法控制某些念头或行为
每天要花费一小时以上在某些念头或行为上
这些强迫性的想法或行为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
强迫症的自我筛查
强迫症测试
1.你是否有愚蠢的、肮脏的或可怕的不必要的念头、想法或冲动?
2.你是否有过度怕脏、怕细菌或怕化学物质?
3.你是否总是担忧忘记某些重要的事情,如房门没有锁、阀门没有关而出事?
4.你是否担忧自己会做出 或说出自己并不想做的攻击性行为或攻击性言语?
5.你是否总是担忧自己会丢失重要的东西?
6.你是否有什么事必须重复做,或者有什么想法必须反复想从而获得轻松?
7.你是否会过度洗澡或过度洗东西?
8.你是否做某件事情必须重复检查多次后才能放心?
9.你是否为了担忧攻击性语言或行为伤害别人而回避某些场合或个人?
10.你是否保留了许多你认为不能扔掉的,但确实没什么用的东西?
如果上述症状中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症状持续存在,并困扰了您的生活,使您感到痛苦,别孤军奋战,请您咨询专业的医生,让医生帮助您一同战胜强迫症。
那么,该如何治疗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比较难治的心理疾病,它带给人的痛苦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的。
在现实中,我们通常都会采用个性化的药物+心理综合疗法来治疗强迫症。
1.药物治疗
目前使用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其特点就在于能够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
使用比较多的主要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等。
必要时临床上也使用心得安及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睡眠。
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常联合抗精神病药作为增效剂提高疗效。
药物虽然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症状的痛苦,但并不能化解内心对症状的恐惧和烙印,更不能修饰完善性格。
2.心理治疗
①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侧重于改变认知,以推翻错误或不合理的认知为基础,重建新的合理认知来改变行为和情绪。
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他人及事物的正确看法和态度,从而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需要医生与患者充分配合,共同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和我们分享过以下几种对于治疗强迫症较为有效的方法:
思维阻断法
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
暴露疗法
把患者暴露在自己所焦虑的情境之中,强迫思维怕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
反应预防法
要求患者推迟、减少甚至放弃能减轻焦虑的行为,如缩短洗手时间、减少吸收频率,直至放弃洗手。
系统脱敏法
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②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更多通过精神分析技术帮助强迫症患者理解症状产生的原因,如家庭关系、生活方式、个性形成等。
强调通过领悟、改变情绪体验以及强化自我人格力量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释各种强迫症状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
精神分析更多是分析早年的创伤,探讨症状背后的原因,缺点是起效慢,治疗时间比较漫长。
科学有效的疗法,互相之间是没有对立,相辅相成的。
对于治疗强迫症,只有根据具体的症状类型、严重程度等详细分析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汲取所需疗法之所长整合应用于心理治疗,对治疗才可能是最有利的。
强迫症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这种神经症,给予积极治疗。
那些强迫症患者只是陷入了自己搭建的循环世界,请不要嘲笑他们的行为,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