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判定自己接受的是专业的心理咨询,还是“高级陪聊”,其实从两点就可以得出结论:
心理咨询所依据的理论是否有实证研究
心理咨询师是否有资格和专业能力
但在咨询过程中,大部分来访者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咨询师的专业性。
甚至会在咨询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后知后觉的察觉到自己选错了对象。
在此,我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聊一聊心理咨询和聊天有哪些显而易见的区别。
01.心理咨询与聊天
我先从让人感觉不是很舒服的聊天谈起。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聊天时刻——
感觉和对方不在一个世界,不在一个思维水平线,总之就觉得难以沟通。
比如以下这几组聊天内容:
a:我小孩整天不好好吃饭,就喜欢吃零食。
b:我家小孩也是,……(然后开始说自己的孩子)
聊天时,对方可能会习惯性地以自己为中心,而心理咨询只能以来访者为中心。
a:前几天和家人吵了一架,吵完之后又有点后悔,可是当时没忍住。
b:她都那么大岁数了,你还较什么真……
聊天中不一定被共情,而在咨询时,咨询师始终都会共情来访者。
a:我这几天心情很不好,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
b:你想太多了……聊天中常被否认感受,而在咨询最重视的就是感受。
聊天时的双方都是以主要位置出现在聊天中。
而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会始终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访者是一个主要表达的位置,咨询师只是一个次要表达的位置。
所以,聊天更像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而心理咨询则是你说你的,我说的一切都是服务与你,并理解你的。
因此,如果咨询中遇到了类似的情境,我们就能很容易判断出咨询师的专业性。
02.判断心理咨询的好与坏
前段时间,好朋友找我聊她的咨询体验,她问,怎么样才能判断一个咨询是好的咨询呢?
听她这样问,我猜她是在咨询中感觉到了一些不舒服,或许是她期待的和正在体验到的不一样。
我问她怎么了?
她说在咨询中有大段的沉默,她希望咨询师能够主动一些,主动来了解她多一些。
然后我就开始“教育”她,说“咨询师沉默是为了把空间都留给你来呈现,不然你怎么发现自己希望别人主动这种模式呢”。
她说,道理都明白,但在咨询里还是非常有压力。
听到这里,我才反应过来,自己的这些回应对于她对咨询师产生新的感受来讲是没有用的,也就是我没能改变她现在对咨询的感受。
她只有回到与咨询师的体验中,去体验咨询师没有主动时,她是什么情绪?
她又是怎样运作这些情绪的,是固着在“我不说别人也能知道我的情绪”的幻想里,还是用攻击的方式表达情绪,这些搞清楚了,她才会对咨询有新的体验,她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也就搞清楚了。
然而,聊天的作用就不在于,我回应朋友想听到的,让她有一些掌控感,因为我潜意识里感觉到她希望我安慰和支持她。
我们用对方喜欢听到的方式和内容来回应,术语叫做投射性认同,简单地说,就是对方想要什么,你就给什么,她说你是什么,你就认同什么。
愉快的聊天,其实就是是两个人的投射性认同。
而心理咨询是来访者想和咨询师进行投射性认同,咨询师呈现并诠释这种投射性认同。
所以,如果你在咨询中体验的是自己的需要都被满足,而不是自己的需要被看见和理解,那么你可能也要注意对方的专业性了。
03.聊天为了愉悦,咨询为了成长
从前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人们在聊天中寻求的是舒服与开心。
让我想到,如果有人将心理咨询和聊天混淆一谈,说咨询就是高级陪聊,那么他很可能混淆了两者的效用。
以为咨询也是为了让一个人开心,舒服,或者有办法,那么他势必会在咨询中寻求咨询师的认可或让咨询师给他建议,当咨询师无法满足他,他可能就会说这个咨询没用。
我们可以去聊天中找愉快,但是我们很难期待从一场聊天中获得成长;
咨询给不了我们愉快,却可以一次次在被理解中,更加理解自己收获的是长期的成长,或是稳定的愉快。
所以那些前来做咨询的来访者们,首先我们非常尊重他们,因为他们的有面对痛苦的勇气,也因为他们虽然有过创伤,却仍然在困难和冲突中挣扎,这便是他们身上的光芒和力量。
当然,在评估阶段我们也看到很多来访者,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把自己放在一段咨访关系,我也会说,等你准备好了,可以再来找我。